中醫血証簡介
出血除了因意外損傷引起,亦會出現在很多疾病當中。當血管結構異常或血液凝固機制發生障礙,就會表現自發性出血或者輕微損傷後流血不止。不明原因出血,或是身上經常無故有青紫瘀斑,可能是疾病警號,要及時就醫。
對於臨床上的出血表現,傳統中醫學有獨特的理論認識,也累積了豐富的治療方法及用藥經驗,能有效處理多種出血病情,尤其是輕、中度的出血。
凡由機體內在病理變化,致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於口鼻諸竅,或下泄於前後二陰,或滲出於肌膚的疾患,中醫統稱為血証。在古代中醫典籍中,又稱為血病或失血。
中醫血証的內容相當廣泛,凡以出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症,均屬本証範圍。根據出血部位及症狀,常見的有咳血、吐血、衄血(鼻衄、齒衄、肌衄又名紫斑)、尿血、便血等。血証既可單獨出現,又常伴見於其他病變過程。西醫學中,多種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呼吸、消化、泌尿系統疾病的出血症狀,以及造血系統病變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參考本節辨証論治。
1. 中醫血証的病因病機
血生成於脾,藏受於肝,主統於心,輸佈於肺,化精於腎。血液在五臟共同作用下,生成、調節、運行於全身。血與氣相互為用,循環運行於經脈之中,充養調和全身,維持正常生理活動。血液的正常循行,必須具備完整的脈管系統,以及各臟腑發揮正常功能。當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過極,勞倦體虛等原因,導致脈絡損傷或血液妄行,血液溢出脈外,就會形成血証。
感受外邪
外邪侵襲,損傷脈絡引起出血,其中多以熱邪所致,也有初感寒邪,入里化熱而致者。風、熱、燥邪損傷上部脈絡,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熱邪或濕熱損傷下部脈絡,則引起尿血、便血。
情志過極
憂思惱怒過度,五志化火,擾動於內,氣逆於上,迫血妄行而成血証。如肝氣鬱結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則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橫逆犯胃則引起吐血。憂思擾心,心火內熾,下移小腸、下注膀胱則生尿血。
飲食不節
飲酒過度及過食辛辣厚味,易使腸胃滋生濕熱,熱傷脈絡,引起衄血、吐血、便血;或損傷脾胃,脾胃虛衰,血失統攝,而引起吐血、便血。
勞倦過度
心主神明,神勞傷心;脾主肌肉,體勞傷脾;腎主藏精,房勞傷腎。勞倦過度會導致心、脾、腎之氣陰損傷。若損傷於氣,則氣虛不能攝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等;若損傷於陰,則陰虛火旺,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等。
久病或熱病之後
久病或熱病導致血証主要有三方面:(1)久病或熱病使陰精傷耗,以致陰虛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2)久病或熱病使正氣虧損,氣虛不攝,血溢脈外而致出血;(3)久病人絡,使血脈瘀阻,血行不暢,血不循經而致出血。
綜合而言,各種原因所致血証,一定是發生了以下的身體變化:
|
火盛:熏灼損傷脈絡或迫血妄行 |
|
氣傷:不能攝血,血溢脈外 |
|
瘀血:脈絡瘀阻,血不歸經 |
|
中醫看血証病機 |
2. 血証的辨証要點
出血是一個常見的症狀,不是病証,所以必須結合原發病特點進行辨証。就出血本身而言,不同病証有其各自特點。中醫按照不同的病理階段,不同的出血部位,不同的出血原因,病況輕重緩急,進行辨証論治。即根據患者的病情輕重、原發疾病、出血量多少、病程短長、伴隨症狀等,考慮具體治療方案。以下是有關辨証要點。
根據出血性質,各種症侯及舌象、脈象,找出基本病變
病變 |
臨床特徵 |
熱傷血絡 |
多發生在血証初期,起病較急,出血量稍多,色鮮紅,質濃稠,或皮膚瘀斑色深,常伴有發熱,心煩口乾,喜冷飲,便秘,小便黃赤,舌紅苔黃等。 |
陰虛火旺 |
病勢較緩,病程較長,出血反覆,血量較上述的實熱型為少,常伴有午後潮熱,口乾咽燥,手足心熱,心煩,顴紅,盜汗,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紅苔少等。 |
氣失統攝 |
多見於病程較長、久病不癒者。病勢緩慢,病程較長,出血量多少不定,色淡質稀,常伴有面色蒼白或萎黃,神疲肢軟,頭暈,耳鳴,夜寐不寧,聲低氣短,心悸,自汗,舌質淡胖,舌邊有齒印,脈細無力。 |
血瘀阻絡 |
除上述氣虛型、火熱型及陰虛型的表現外,尚有固定性疼痛,血色暗紫或有瘀塊,皮膚紫斑,面色紫暗,腹有瘀塊,舌色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
|
辨臟腑病變,同一血証,可以由不同的臟腑病變而引起
出血部位 |
主要牽涉臟腑 |
鼻血 |
肺、胃、肝 |
牙齦出血 |
胃、腎 |
眼結膜出血 |
肺 |
舌上出血 |
心 |
咳血 |
肺 |
吐血 |
胃、肝 |
便血 |
胃、腸 |
尿血 |
心、肝、腎 |
精血 |
腎、肝 |
子宮出血 |
腎、脾 |
皮下出血 |
脾 |
|
中醫臟腑 |
3. 血証治療及止血藥應用
中醫治療血証是從整體入手,不重在止血而重在分清出血的原因和性質。其總原則為止血、治因、固本。首先是根據病情選用適宜、適量的止血藥。繼而針對出血病因治療,例如清熱涼血,補氣攝血,滋陰降火及活血散瘀等,是治本之法。最後就是固本即復舊,血証直接耗損人體氣血,故在止血、治因之後,視其所虛而進行補益。
止血藥物選擇繁多,實際臨床配伍時,要依照辨証和病位用藥,也需考慮整體以及現代藥理研究,以提高療效。
根據藥物功能,辨証應用選擇
功能 |
藥物 |
出血特徵 |
涼血止血 |
白茅根、側柏葉、大薊、小薊、地榆、槐花、茜草、代赭石、黃芩炭、梔子炭、丹皮、赤芍、生地 |
血色鮮紅 |
活血止血 |
三七、蒲黃、藕節、茜草、五靈脂、郁金、血餘炭、花蕊石、牡丹皮、赤芍 |
挾有血塊 |
收斂止血 |
白芨、仙鶴草、紫珠、棕櫚炭、血餘炭、藕節、烏賊骨、烏梅炭 |
血量較多或出血日久者 |
溫經止血 |
炮薑、艾葉、伏龍肝 |
血色清淡,伴有身寒肢冷 |
補血止血 |
阿膠、鹿角膠、旱蓮草、大棗 |
出血伴有頭暈、心悸、面色萎黃 |
根據作用部位應用選擇
體表傷口出血 (外用為主) |
三七、白芨、馬勃、蒲黃炭、血餘炭、兒茶、血竭 |
鼻血 |
白茅根、仙鶴草、藕節、蒲黃、三七、白芨、小薊 |
咳血 |
白茅根、仙鶴草、藕節、大薊、小薊、蒲黃、三七 |
眼結膜出血 |
白芨、仙鶴草、白茅根、藕節、冬蟲夏草、黃芩炭、側柏葉炭、大薊、小薊、蒲黃 |
吐血 |
煆烏賊骨、白芨、三七、仙鶴草、小薊、地榆 |
尿血 |
大薊、小薊、地榆、血餘炭、藕節炭、白茅根、蒲黃、三七 |
便血 |
地榆、槐角、槐花、側柏葉、白芨、伏龍肝、三七 |
皮下出血 |
花生內衣、大棗、青蒿、荷葉炭、連翹、蒲黃、三七、大薊、小薊 |
子宮出血 |
仙鶴草、茜草、棕櫚炭、艾葉炭、貫眾炭、荊芥穗炭、鹿角膠 |
止血藥應用,必須要配伍,不宜單獨使用。個別止血藥還能有一項以上的止血功能。除了上述止血類藥物外,其他如清熱藥、解表藥、補血藥的類別中,亦有很多具有止血作用的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