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中醫原理 > 人體的精微物質:氣、血及津液 > 中醫理論中的血是甚麼
 

中醫理論中的血是甚麼?

雖然中西醫所指的血均是血管中運行的紅色液體,然而兩者的意義及概念卻不同。西醫認為血是由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及其他蛋白質及電解質所組成。基於不同成分,血液是有各種功能,除了循環功能外,血亦涉及身體的免疫及內分泌功能。

中醫對血有不同的觀點,它並不以細胞的角度出發,而是以一個整體觀作分析。按中醫理論,血為身體提供營養的紅色液體,但其所指的營養不只限於在血管內傳遞的物質,而是範指一般的營養物,包括那些非血管傳遞的營養物。

血的生成

血主要源自「水穀精微」和「精」﹝精是生長發育及生殖的物質基礎﹞。一方面,食物會透過脾胃的運化而化為水穀精微,並上輸於肺,藉著心與肺的氣化作用而化生為血;另一方面,藏於腎的精會貫注於骨,化為髓,健康強壯的骨髓便會化生為血。此外,精亦會歸於肝,從而化為清血。

如上所述,脾臟對於血的化生十分重要,故脾有「氣血生化之源」之稱。由於飲食會直接影響脾的健康,而脾的健康直接影響氣血的生成,因此,要維持健康的身體,我們必須注意均衡飲食及建立一個健康的生活模式。

血的功能

血主要負責營養及滋潤全身。血循行脈中,內至臟腑,外達皮肉筋骨,對這些臟腑組織起著營養和滋潤作用:

1. 為臟腑、經絡、組織提供營養
人體的臟腑組織需要有充足的血液濡養才能保持健康。若血液充盈,則面色紅潤,皮膚毛髮潤澤,而爪甲、肌肉、骨骼亦會健康強壯。

2. 維持健康的身體活動及感官功能
《黃帝內經》這樣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這正說明了血對於肌肉運動及感官功能的重要性。若出現血虛的情況,便會引致頭暈眼花、視物不清、耳鳴、四肢無力等症狀。

3. 維持健康的精神活動
中醫認為血供應對精神健康十分重要。若血的滋養充足,則會表現精力充沛、神志清晰。另一方面,若血的滋養不足,則會引起健忘、失眠等問題。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神志失常及精神病等。

血的生成流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