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草藥方劑
>
草藥集
>
白芍藥
>>
名稱
>>
來源
>>
生產地
>>
性味
>>
活性成分或主要化學成分
>>
中藥功效
>>
傳統用途
>>
藥理作用
>>
毒性
>>
用法及劑量
>>
不良反應、副作用及注意事項
>>
參考
白芍
名稱
拉丁名稱:
Radix Paeoniae Alba
英文名稱:
White peony root
拉丁學名:
Paeonia lactiflora
Pall.
中文名稱:
白芍藥
漢語拼音:
bai shao yao
頁首
來源
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藥除外皮的根。生用、炒用或酒炒。
[
1
]
,
[
2
]
頁首
生產地
白芍在中國各地都有栽植。主產於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另山東、貴州、湖南、湖北、甘肅、陝西、河南、雲南等地亦有出產。浙江產的商品稱為杭白芍,品質最佳;安徽產者稱為毫白芍,產量最大;四川產者名川白芍,產量亦大。
[
1
]
,
[
6
]
頁首
性味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
肝
、
脾經
。
[
3
]
,
[
4
]
頁首
活性成分或主要化學成分
白芍根含有多量單萜苷類:如芍藥苷、氧化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白芍苷R1、芍藥苷元酮、沒食子酰芍藥苷、β-蒎-10-烯基-β-巢菜苷、芍藥新苷、芍藥內酯A-C、胡蘿蔔苷等等。還含水解鞣質:1,2,3,6-四沒食子酰基葡萄糖、右旋兒茶精、1,2,3,4,6-五沒食子酰基葡萄糖等。還有β-谷甾醇、三萜類,及揮發油(主要是苯甲酸、牡丹酚) 33種。四川出產的白芍含有一種酸性物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
[
4
]
,
[
5
]
,
[
6
]
《中國藥典》2010年版I部,規定白芍所含的芍藥苷量不得少於1.2%,以控制藥材質量。
頁首
中藥功效
白芍養
血
調經,柔
肝
止痛,斂
陰
止汗。
[
3
]
,
[
4
]
頁首
傳統用途
白芍主治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
[
3
]
,
[
4
]
,
[
6
]
白芍是常用的養血調經藥
血虛面色萎黃、眩暈耳鳴,常與
地黃
、
當歸
、
川芎
同用。若再加入制首烏、阿膠等藥材,補血之力更強。白芍常用於調理
月經
,配生地、當歸、黃芩、阿膠等,可治療
陰虛有熱
導致的經期超前或月經過多;配熟地、當歸、川芎、紅花、桃仁等,可治療血虛導致的經期延後或經量過少;治療經來腹痛,常在
四物湯
中重用白芍,再加入制香附、延胡索等,以活血袪瘀止痛。治療
崩漏
不止,可配合生地、當歸、旱蓮草、阿膠等同用,以清熱涼血。
白芍有收斂止汗之效
白芍配合桂枝、生薑、大棗,用於風寒表虛
自汗
;若
表証
發汗太過,汗出不止,須加配附子。治療體虛自汗
盜汗
,可選配
黃芪
、太子參、黑豆衣、牡蠣、淮小麥等藥同用。
白芍柔肝、緩急、止痛,是治療痙攣性疼痛的要藥
胃痙攣、腸痙攣、
小腿痙攣
、面肌痙攣、膈肌痙攣、內臟平滑肌痙攣等所引起的抽痛,白芍是必選,而且一定與
甘草
同用。如脅痛選用白芍配伍柴胡、枳殼、甘草,以疏肝消滯止痛;虛寒腹痛常用白芍配伍桂枝、當歸、甘草、飴糖,以溫經活血止痛;其他如胃痛、腹痛、四肢抽痛情況,白芍配甘草,再加肉桂(寒用)或黃芩(熱用)。對於
脾
虛肝旺所致的腹痛腹瀉,白芍常配合炒防風、
白朮
、陳皮等,以調肝建脾止痛。
濕熱
下痢,腹痛,
里急後重
,常以白芍配黃芩、黃連、木香、檳榔等同用,以清熱祛濕,止痛止瀉。
白芍養陰平肝
肝陽上亢所致頭痛眩暈,常用白芍配生地、牛膝、赭石、生牡蠣等,以養血平肝。若肝經熱盛,熱極動
風
,表現高熱神昏、痙厥抽搐者,又常配伍羚羊角、鈎藤、鮮生地等,以清熱涼肝,熄風止痙。白芍亦是治療陰虛陽亢型
高血壓
的常用藥。
頁首
藥理作用
實驗證明白芍藥有解痙,鎮痛,消炎,鎮靜,解熱,抗缺氣,免疫調節,保肝,改善心肌血流,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腫瘤,調節血糖,抗菌,抗衰老等作用。
[
4
]
,
[
5
]
頁首
毒性
白芍藥小鼠灌服的LD
50
为81.1g/kg。白芍藥總苷小鼠灌服及腹腔注射的LD
50
分别为2.5g/kg和0.159g/kg。白芍丹皮酚灌服的LD
50
为3.43g/kg。說明白芍藥的毒性很小。
[
4
]
頁首
用法及劑量
白芍煎湯建議用6〜12g,必要時可用15〜30 g。亦有磨粉入丸、散吞服,或浸酒內服。斂陰、平肝宜用生白芍,和中緩急或者養血調經宜用炒或酒炒白芍。
[
4
]
,
[
6
]
頁首
不良反應、副作用及注意事項
傳統認為白芍不宜與藜蘆同用。臨床觀察,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服用或大劑量(30g以下)水煎服也沒明顯不良反應。
[
3
]
,
[
4
]
頁首
參考
1.
李家實主編《中藥鑒定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2月.
2.
雷載權主編《中藥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年6月.
3.
陶御風編著《臨証本草》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5月.
4.
沈丕安編著《補益中藥的臨床運用》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5.
趙中振,蕭培根主編《當代藥用植物典》香港賽馬會中藥研究院有限公司,2006年8月.
6.
http://www.zysj.com.cn/zhongyaocai/yaocai_b/baishao.html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