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保健專題 > 高血壓
 定義 |病因 |症狀 |診斷 |治療 |預防 |參考
   
高血壓 : 定義
   
西醫 中醫
 
 
靜脈
 
 
 
動脈
 
 
血液循環
 

血壓是心臟泵出血液並輸送至動脈所產生的壓力。動脈血壓維持血液運行並把氧氣和營養送到各器官。

正常情況下,當人運動及感到壓力時,血壓會反應性上升。然而高血壓病人在任何時間血壓都處於高水平。健康成年人血壓通常低於140/90 mmHg,高於此標準就認為是高血壓。每次測量血壓時,醫護人員都經過多次測量才決定你是否真正有高血壓。

高血壓會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險,可發展為特發性心臟病及中風。

** 高血壓認知與謎思


 

 
 
 

高血壓病在醫學上有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之分,本文主要描述原發性高血壓病。其臨床表現為原因不明的動脈血壓持續增高,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腦、腎等器官損害。中國於1991年對15歲以上94萬人群進行抽樣普查,高血壓患病率為11.26%,即90年代初,中國已有9500萬高血壓患者,與1979-1980年相比,10年間患病率增加了25%。據1996年的調查,這種上升趨勢仍然持續。

中醫對高血壓病並沒有專屬的病証稱呼,但根據常見症狀如頭暈、眼花、頭痛等,可將高血壓歸屬中醫的"眩暈"、"頭痛"、“肝風”等範疇。某些特殊類型的高血壓表現還見於"昏迷"、"抽搐"(如高血壓腦病)、"子"(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中醫病証。

由於古代中醫並無有效控制血壓的藥物,故由高血壓引起的繼發病証很多;中醫四大病証之一"中風"就是其一。此外,"胸痹"(由在胸腔運行不暢引起的胸痛)、"心喘"(由心臟病引起的喘症)、"水腫"等分別是繼發於心、腎等器官受損引起的病証。

古代中醫對於高血壓主要症候的描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年,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意思即由風邪所引起的暈眩,多與病有關;《素問.五臟生成篇》:「頭痛巔疾,上實下虛」,意思即頭部諸証,例如頭痛、頭昏、頭眩、頭瘡之類,跟肝不足,陰虛於下,而陽亢於上密切相關。

之後,歷代醫師均有論述,如《蘭室密藏.眩暈》:「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意思即暈眩、眼朦是由體內風邪所致,應用天麻治療;《臨証指南醫案.眩暈》:「眩暈者,中風之漸也」,意思即有眩暈的人士可能很快會中風,「此証之門,本於肝風」,意思即眩暈、頭痛等都源自肝內風邪。

中醫對現代高血壓病的診治也分別見於上述病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