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保健專題 > 大腸癌
 定義 |病因 |症狀 |診斷 |治療 |預防 |參考
   
大腸癌 : 病因
   
西醫 中醫

大腸癌的病因尚未清楚,不過證實有下例的高危及發病因素。

年齡

大腸癌通常發生在50歲之後,平均發病年齡在60至65歲之間。40歲之後直到80或90歲,大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

結腸息肉

結腸息肉

有結腸息肉者是大腸癌的高危一族,息肉是突出于粘膜表面的良性增生組織團塊,長期存在就有癌變的機會。正常在50歲之後有30%的人會生長息肉,在70歲出現息肉的機會大概是50%。但並非所有結腸息肉者都會發生癌變,當中約5%會出現這種情況,息肉發展癌變的時間需要5-10年。

飲食

最高發病率的國家中,日常餐飲中肉類佔主要比重,而水果蔬菜則相對不足。西方飲食的特點是高脂肪食譜及低纖維,未發展國家的飲食主要以蔬果及穀類,脂肪含量很低。研究亦證明消耗肉類和脂肪增加大腸癌的危害,一般認為是由於消化脂肪時產生致癌物質引起。

家族史及基因

近親群中(父母、兄弟姊妹、子女)患有大腸癌,那麼出現結腸癌的機會將增高2至4倍。其他相關的基因變異情況,如家族性腺瘤息肉,Garner's 綜合症都屬於相關遺傳病。這些患者的結腸及直腸內常常生長了數百顆息肉,這類息肉很可能發生癌變,如不治療幾乎100%發展為大腸癌。

慢性結腸炎疾病

潰瘍性結腸炎與大腸癌的發病有關,患者發病率是一般人的30倍,而病程長短與發生大腸癌有直接關係,數字顯示10年活躍病史者出現大腸癌的機會增加3%,有30年活躍病史者出現大腸癌的機會增加30%。

 

 

 

按此了解中醫看結腸癌的成因

中醫學認為,人體正氣不足,機體陰陽失調,從而引起滯、瘀、凝、毒、聚等病理現象的產生,且互相交結,再加上外來因素,最終導致腫瘤形成。

大腸癌的發病,與下列因素有關:

長期情緒困擾

中醫所謂內傷七情如懮思郁怒等,特別容易損害肝臟,導致體內氣的運行失常,並繼而產生痰濕等病邪。當這些內生病邪持續積存,會轉化為熱毒並下注於大腸。由於大腸長期處於氣滯血瘀狀態,癌症就會發展起來。

飲食沒有節制

中醫非常重視日常飲食,並認為身體中焦(上腹部脾胃居處)是負責食物消化的部位。日常飲食失調,如過飽、太肥膩、或嗜酒、或不潔食物等,都很容易損害消化臟腑。當消化功能(所謂運化功能)失常,未消化的食物積存在腸太久,則會釀生濕熱病邪,並停注於大腸。大腸長期受濕、熱、氣滯、血瘀困擾,逐成腫瘤。

久瀉久痢

長期腹瀉引致正氣消耗,主要影響脾臟。中醫認為脾臟不但主理運化(消化吸收),還負責升清降濁,將水谷精微上輸於,作為製造氣血的基礎物質,未消化的飲食殘渣就下輸往腸道。如果這此功能失常,則氣機運行不暢,濕熱邪毒蘊結於大腸,滯留積聚,逐成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