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由世界衛生組織於 1973 年定名為特發性結腸炎,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本病是一種以慢性腹瀉、腹痛、黏液和膿血便為主症的炎性疾病,病情輕重不等。根據其臨床表現,歸屬中醫內科的「泄瀉」、「痢疾」、「便血」、「腸風」或「臟毒」等範疇。
中醫學很早就認識到本病的存在,《黃帝內經》中有「腸擗」的記載,症狀即包括「便血」、「下白沫」、「下膿血」等。《金匱要略》創用白頭翁湯和桃花湯,以清腸解毒、溫澀固下之法進行治療,對後世影響很大,為本病提供了理論依據。現代中醫認為本病為內癰,治法以灌腸結合內服藥為主。
|
白頭翁 |
在用藥方面,傳統方藥以健脾益氣、清熱袪濕為主,不過益氣活血方藥日漸受到重視。有關中醫藥治療本病的機理,近年來進行了大量的探索。
綜合而言,潰瘍性結腸炎屬臨床常見難治病,中醫藥治療有一定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