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 (約公元前1100-221年)

共分為四個時期:

* 西周 公元前1100 - 771年
* 東周 公元前770 - 256年
* 春秋時代 公元前770 - 476年
* 戰國時代 公元前475 - 221年

儒學及道家思想

周人於公元前1100年滅商而建立西周王朝,雖然沿用商代遺留的禮儀及制度,但人們開始反抗舊有的禮節及思想。在這段時 期,人們開始道德崩潰,封建諸侯之間時有戰爭,政治及社會極不安定。兩位歷史人物應時冒起,其一是始創儒學的孔夫子(公元前557 - 479年),他是社會改革者和導師,希望將動盪的時局回覆平靜。與其同時代的還有老子(生於公元前590年),是道家思想始創人。道家思想偏向於哲學方面,而儒學則講求實際。這些思想至今仍影響中華文化,對中醫的實踐非常重要。

宮廷醫師
周朝醫藥當比商代為進步,但皆集中在王宮,並已有制度。根據《周禮》的記載,東周時期已存在有系統的
孔子和老子

醫療組織,宮廷醫師需接受不同的專科訓練,例如疾醫負責疾病治療工作,屬現代醫學的內科,瘍醫負責治療瘡傷、皮膚病、骨折或其他創傷,食醫負責王宮內飲食調配,相當於今日的營養師。另外還有負責動物治療的醫師,是中國首個法定的獸醫。其時醫術已開始分門別類。

扁鵲
扁鵲的行醫手法是以四種中醫檢查步驟為基礎,即觀察病人舌、耳、鼻、眼、面、口及喉;聽診病人語氣、咳嗽或其他身體異動;詳細詢問病人的發病過程;最後會替病人搭脈。他更相信疾病是由於體內陰陽失衡所造成。以此,扁鵲被喻為是婦科、兒科、眼科、精神科及耳鼻喉科的治疾聖手。


《黃帝內經》
在戰國時代,中國處於七國諸侯分割的情況。約於此時,陰陽學說五行學說開始應用於疾病成因方面,更被發揚到作為學校教材並記載在文獻中。陰陽學說一直未能確定是源自那裡及什麼時期。

《皇帝內經》

 

 

 

 

 




《內經》雖稱是皇帝所寫,其實是由數位作者經過長時間匯集而成的作品,它反映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是由《素問》《靈樞》兩書合成,《素問》於春秋戰國未期完成,而《靈樞》成書於公元2年,又在漢代(公元前206年至 公元25年)修改。《內經》是中國醫學理論的基礎,內容非常廣泛,除了醫學,亦闡述道德、哲學及宗教。其主題滲透、貫穿道家思想、陰陽學說及五行學說各方面。

道家思想、陰陽學說及五行學說是《內經》的主題思想

在1973-1974年,長沙馬王堆墓穴出土了一批醫學文獻,屬於公元前168年以前的文物,其中有一本叫《五十二病方》,詳細記錄了52種疾病及52種方劑,是中國最早的中藥學參考文獻。雖然如此,《內經》仍是最廣泛參考的文獻之一,現今許多學者仍以《內經》的豐富內容為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