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癌症的病理認識
和西醫學不同,中醫學對於疾病的認識,是從病人表現出來的色、脈、形、聲等客觀徵象,和病人的主觀感受來把握的,並以此來進行病因分類,進而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變化機理。
中醫學認為,癌症的主因不外乎六淫之氣、七情內傷、 飲食勞傷、臟腑失調和體質內虛等。這些致病因素長期作用於人體,導致經絡阻塞、氣血運行失常,繼而產生氣滯血瘀、痰凝邪毒等互相交結,最終形成異常組織增生。即是說,癌症是在機體內虛的基礎上,多種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導致臟腑、經絡、氣、血功能進一步障礙,引起病理產物聚結而發生質的改變。因病理產物聚結的區域不同,或郁於肌肉之間,或停留胸膈,或積於腸間,或內阻胃腸,而產生各個部位的癌症。
惡性腫瘤在中醫屬於「癥瘕」、「積聚」等範疇,它本身並不是一種單獨的局部性疾病,而是一組非常複雜的全身性病變,屬於全身為虛,局部為實的疾病。儘管惡性腫瘤種類繁多,不同臟器的癌腫各具特徵,但本質上卻有共同的發生發展規律。中醫認為其主要變化機制大致體現在氣滯血瘀、痰凝濕聚、熱毒內蘊、臟腑失調,正氣虛弱幾個方面。
正氣虛弱
正氣泛指整體抵抗力及臟腑生理功能情況。中醫認為癌症的發生發展與人體正氣密切相關,所謂「邪之所凑,其氣必虛」。張景岳說:「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的人,多有積聚之病。」臟腑功能失調,是癌瘤發病的主要條件之一。當癌瘤生於臟腑組織後,破壞其功能,耗損正氣以自養,所以患者常有不斷加劇的虛弱症候。初期傷氣,繼則耗陰血,終損陽氣,導致氣血陰陽俱虛。此外,手術放化療等,大傷氣陰,有利癌細胞擴散。
氣滯血瘀
氣血是人體生理功能的一種表現,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各種因素影響氣或血的正常運行,導致氣滯血瘀,長期蘊積不散,使局部組織產生積聚,而逐漸形成腫塊。
痰凝濕聚
由於臟腑氣血功能受影響,脈絡瘀阻, 律液散佈失常,體內水濕凝聚,久積成濕毒,再經邪火熬灼,凝結為痰。中醫認為「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痰濕隨氣升降,痰滯無處不到,引起病理變化。
熱毒內蘊
郁火及熱邪積聚日久,轉化為熱毒,熱毒蘊結於內,與痰濕瘀滯等互為孳生,根深於臟腑組織之間,膠著難清,形成癌症特有的複雜病情,促使其廣泛侵襲,變化多端 。
上述各種病理變化並非單獨存在,往往是兩種或數種兼具或相互交叉出現。中醫師在臨床診斷時,除遵循辨証規律之外,還借助于西醫診斷方法,以期取得準確的診斷結果。
|
以中醫觀點了解癌症病機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