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補益法?為什麼用補益法?
人體各種組織、器官和整體的機能低下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中醫學把這種病理狀態稱為"正氣虛",又稱為"虛証"。引起虛證的因素可分為先天和後天兩方面;先天因素為胚胎時期在母體內發育不良所致,後天指飲食失調、七情勞倦、房室過度、久病大病、生育、環境影響或衰老等。
 |
北京一間中醫院藥房的繁忙景象 |
補益療法是通過滋養,補益人體陰陽氣血的不足 。專門對付某一臟腑或幾個臟腑,或氣血陰陽之一,或全部虛弱的一種治法。是中醫用以維持或恢復身體內在平衡的獨有方法。雖然中醫學看似充斥哲學理論,其實它也有豐富的臨床療法,不論對輕微的不適或危重的疾病都療效明顯。補益療法包括飲食、藥物、針灸、推拿及房室幾方面。
補益療法適用於哪方面?
 |
四種基本虛証:氣血陰陽 |
主要用於治療身體某些特定的虛損。虛証的表現會根據病因、損耗程度及受影響的臟腑而異。應用補法時,首先要掌握及分辨何種不足,繼而決定相應的措施,才能使病人獲得最高療效。補益療法主要針對以下方面:
1. 氣虛
中醫所指的氣,可以理解為在體內的生命"能量"或"動力", 這能量會流遍全身,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有時亦個別指某臟腑及經絡的生理功能狀態。氣虛証指全身或某臟腑功能衰退所表現的症候,尤其是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功能不足。常見成因有久病、年老體衰、飲食失調、勞倦久傷等。其主要臨床表現有:頭暈目眩,少氣懶言,倦怠乏力,自汗,舌淡,脈虛弱無力。醫師主要通過提升肺脾功能,來恢復氣虛狀態。
2. 血虛
中醫將體內的血液理解為單純流動的紅色液體,負責灌溉營養物質於全身,與脾、心、肝臟有密切關係。其所指的營養不只限於脈管內輸送的物質,而是泛指所有包括非脈管傳遞的營養物。血虛導致身體失去滋養;主要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或萎黃,口唇、指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弱無力。另外婦女會有月經問題。血虛主要是由於失血過多,新血生成不及時;或脾胃虛弱,生血不足;或久病不癒,營血消耗過多所致。
3. 陰虛
中醫內容裏包含的陰陽,不能單純以現代觀念概括為"物件",而應作為瞭解身體系統的屬性指標。陰陽是描述身體系統或功能的兩個相互對立的層面,疾病或功能不良是由於兩方面不協調所致。陰虛時,體內陽的部分會相對較活躍,呈現臟腑功能高亢,於是產生過多的熱能積聚,同時使臨床表現有:頭暈目眩,面色潮紅,口燥咽乾,潮熱盜汗,大便秘結,耳鳴目乾,舌質紅絳,苔少或光紅無苔,脈細弱快速。其成因及某些特定症狀會因不同的受累臟腑系統而異。
4. 陽虛
陽虛証反映臟腑功能低下,引起生理代謝緩慢及體內陰寒積聚的現象。主要臨床表現有:面色皖白,形寒肢冷,畏寒喜暖,少動蜷臥,舌質淡,要重按才能感到微弱的脈搏。其成因及某些特定症狀會因不同的受累臟腑系統而異。
根據中醫四診法所得的有關陰陽症狀 |
|
診法 |
陽症 |
陰症 |
問 |
身體發熱、喜冷、口渴、大便乾結、尿量少、尿色深及灼熱。 |
發冷、畏寒、不口渴、喜熱飲、大便稀爛、尿量多、尿色清、胃口差、口淡。 |
望 |
面紅、眼睛有神、緊張、口唇乾裂、舌紅、苔黃。 |
面色淡白、精神萎靡、眼睛無神、倦怠無力、唇舌蒼白、舌體胖嫩、有白滑苔。 |
聞 |
聲粗多話、呼吸快速、氣粗大、大小便惡臭。 |
聲音低弱、懶言、呼吸淺弱無力、小便清長、大便混有未消化食物殘渣。 |
切 |
脈浮數、洪大、滑實,手足溫熱,腹痛拒按壓。 |
脈沉遲、虛弱,手足四肢冷感,腹痛按摩可緩解不適感。 |
附注 |
所有對刺激主要臟腑有反應的症狀屬陽。 |
所有對抑制主要臟腑有反應的症狀屬陰。 |
|
補益療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對於健康人士來說,並不需要額外增加補品。需要補養的體虛者,也不一定只有吃營養補品才能補益體虛。人體的健康是靠多種營養成份來維持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吃的各種食物,不論是主糧、雜量、蔬菜、水果等,都已含身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成份。只有在大病、久病、產後、消化不良、或不良的飲食習慣,或某種疾病等因素,使身體不能全面地吸收營養,以致缺乏某種營養物質而形成虛症時才服用。
"虛者補之"是應用補益法的基本原則。《素問.通評虛實論》定議為"精氣奪則虛",也就是說凡人體正氣不足者,皆可以應用補益方法。應用補益法須依據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証論治思想,同時亦要參考以下原則:
1. 因時補益
根據季節的變化進行補益。《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為此補益法則的理論依據。中醫認為外界自然氣候與體內氣的運行有密切關係,因此現代醫家對四季通補的具體方法是:
春宜"升補"- |
應用具有升陽、發汗及袪寒的補品,提升身體功能;舉例用於此法之中藥物有麻黃。 |
 |
麻黃 |
|
夏宜"清補"- |
利用寒涼補品,達到清暑熱、解渴生津之效;舉例用於此法之中藥物有蓮荷。 |
 |
荷花 |
|
秋宜"平補"- |
利用藥性比較平和之補品,對一般虛証進行補益;舉例用於此法之中藥物有人參。 |
 |
人參 |
|
冬宜"滋補"- |
利用藥性比較滋潤之補品,達到袪燥保暖之效。舉例用於此法之中藥物有鹿茸。 |
 |
鹿茸 |
|
2. 因地補益
根據不同地域,而施以不同的補益方法。《內經》"異法方宜"為此補益法則的理論依據;由於南北人群體質差異和南北醫家用藥經驗的不同,一般醫家以為南方地域較適宜涼補,北方地域較適宜溫補的情況。
 |
《黃帝內經》 |
3. 因人補益
根據人的體質不同而施以不同的補益方法。《內經》描述所謂"陰陽二十五人"是此補益法則的理論依據;後世醫家亦對體質進行了不同的歸納和分類,如燥紅質、遲冷質、倦皖質、膩滯質、晦澀質及正常質等。臨床應用時須結合體質辨証施補,例如對燥紅質者應以滋陰清熱補益法;遲冷質者應用壯陽袪寒補益法;而正常質者須以氣血陰陽併補的平補法。
4. 因病補益
根據疾病的具體情況進行補益。在一些危急或嚴重情況,多用"峻補"之法,即應用較大劑量的藥物作緊急搶救,或以大量味厚質濃的滋膩藥品在短時間內達到療效。些法只限於虛損較甚者,長期則易損脾胃,造成消化吸收的障礙,甚至會起相反作用。一般情況下,採用"緩補"之法,堅持劑量小、時間長的原則,緩緩地產生效果。
在補虛時還要注意防止"閉門留寇",警惕"虛不受補"的現象。"寇"即病邪,對於還沒有完全清除病邪的病人,補養之品不宜過早應用,以免"閉門留寇",必要時應與袪邪藥配合以扶正袪邪。所謂"虛不受補",是說虛証病人服用補藥或補品後,出現口乾唇焦,煩躁失眠等虛火上炎,以及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本身脾胃虛弱,而許多補品比較膩滯和不易吸收,服用過量反而加重脾胃負荷。另一方面陰虛患者身體消耗及體液不足,神經系統功能不平衡,多數表現交感神經興奮,而許多補養品,特別是補氣和補陽之品,能興奮神經系統,使原有的虛火症狀加重所致。
有什麼補益方法?
隨著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補益種類日趨增多,通過多種途徑,都可以達到目的。
1. |
食物補益: 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是產生身體能量"氣"的必需品,中醫很早就認識到"絕食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現代醫家莫致力於食補的研究,藥食同源,通過不同的食物調配,可起到補益虛損的目的。 |
 |
食療 |
|
|
|
2. |
藥物補益: 將補益藥物合理配伍,以補人體氣血陰陽的虧損,此手法是平日治療虛症的主要途徑,在中醫治法中非常重要。中醫藥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孫思邈《千金要方.服餌》中謂"五十以上,四時勿闕補藥,如此乃可延年,得養生之術耳",書中亦有列陳一些補益藥方。 |
 |
藥療 |
|
|
|
3. |
針灸補益:灸法能大壯元氣,溫補脾腎,益陽驅寒。至於針刺法的補益之功,雖有部分醫家表示懷疑,但有更多的醫家創立了許多不同的針刺補益手法。 |
 |
灸法 |
|
|
|
4. |
推拿補益: 以推拿身體穴位,通過手法調整達到補益目的。推拿是在人體一定部位上,運用各種按摩手法和進行特定的肢體活動來防治疾病的方法。常常按壓於一些具有補益功能的穴位,如關元、三里等。 |
|
|
|
|
|
|
5. |
房室補益: 健康的性生活,使人血氣和平,袪疾長壽。 |
補益法的作用機理是什麼?
在傳統中醫觀點,補益法的作用機理有三方面:
|
 |
臟腑 |
1.扶陽益陰:陰陽失調是引致疾病或功能混亂的基本原因;失調指陰陽的比例出現不平衡及不平均的問題。由於兩方面相互對立制約,當一方面不足時,另一方面就相對強盛,因此通過補其虛,可以恢復陰陽的調和,達到健康狀態。
2.強化臟腑機能:臟腑功能旺盛,則運化功能活躍,封藏腎精豐富,生命力旺盛。相反,虛証形成則封藏失職,傳導功能低下。
3.激發氣血活力:氣血以流通為貴,而流通的前提在於氣血充盈。若氣虛血少,則因虛而導致瘀滯,難以發揮氣血對機體的溫煦滋潤之功。 補法可以促進血氣的生化,改善氣血不足之狀態 。
|
|
|
現代醫學認識:
應用現代科學手段研究補益方法的作用機制,始於20世紀初,近年間已取得豐碩成績。初步已確實補益食物、藥物及針灸的作用機理; 研究資料顯示,其防疾祛病關鍵在於能對人體產生以下幾方面作用:
|
 |
調節腎上腺皮質功能 |
|
 |
提高人體免疫能力 |
|
 |
促進性腺機能 |
|
 |
改善泌尿系統功能 |
|
 |
改善呼吸系統功能 |
|
 |
改善消化系統功能 |
|
 |
調節神經系統功能 |
|
 |
改善血液系統功能 |
|
 |
改善循環系統功能 |
|
 |
改善人體代謝功能 |
當然,以上所言非一種補益藥物或食品所完全具備,而是對所有補益法總機制的概括,不同的補益方法在作用機理上又有一定的傾向性。
參考
1. |
Dang Yi, Chinese Nutritional Therapy , Beijing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1995.
党毅,中醫營養食療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
|
|
2. |
Dang Yi, Peng Yong & Li Wenkui, Chinese Functional Food , New World Press, 1999. |
|
|
3. |
Dang Yi, Wang Huizhu & Peng Yong, Chinese Health Tea , New World Press, 1999. |
|
|
4. |
Luo Yuankai, ed. TCM Gynecology ,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1986.
羅元愷主編,中醫婦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
|
|
5. |
Shi Yuguang & Shan Shujian, ed. Diarrhea in Children , Beijing TCM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1988.
史宇廣,單書健主編,小兒腹瀉專集,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8 |
|
|
6. |
Tang, Sun Simiao's Qianjin Yifang (A Supplement to the Essential Prescriptions Worth a Thousand Gold or Supplement to Precious Prescriptions) .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Copying, 1955.
唐.孫思邈撰,備急千金要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1955 |
|
|
7. |
Yuan, Hu Sihui's Yinshan Zhengyao (Important Principles of Food and Drink) , 1st edition collated by Liu Yushu.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1986.
元.忽思慧撰,劉玉書點校,飲膳正要,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6 |
|
|
8. |
Gao Xuemin, ed. Chinese Medicine 1st edition. Beijing TCM Science &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1990.
高學敏,中藥學,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0 |
|
|
9. |
Leng Fangnan, ed. Clinical Study on Chinese Medicinal Diet and Food Therapy 1st edition.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3.
冷方南等主編,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
|
|
10. |
Dang Yi, Eat Grains for Better Health 1st edition, Taiwan Yuan-qi-zhai Publishing House,1994.
党毅,吃五穀更健康,第一版,臺灣:元氣齋出版社,1994 |
|
|
11. |
Gu Chunhau, ed. A Complete Book for Tonification ,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6.
賈春華等編著, 補益全書,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 |
|
|
12. |
Huang Mukun, ed. An Essential Book for Tonification , SCMP Book Publishing Ltd., 1993.
黃木坤編著, 補身必讀, 博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1993 |
|
|
13. |
Ou Ming, ed.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1999.
歐明主編,漢英中醫辭典,廣東科技出版社,1999。 |
|
|
Written By: |
Dang Yi (黨毅) MD PhD |
Professor,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Visiting Professor, Middlesex |
University, London, UK; Vice Director, Gourmet Food Institute of Health Care and Nutrition of Beijing, PRC. |
|
|
Editors: |
Angela Collingwood MSN,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Holdings Ltd. |
Rose Tse,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Holdings Ltd. |
Jennifer Eagleton, BA & MA (Asian Studies) |
Raka Dewan,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Holdings Lt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