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怕寒冷、四肢酸軟型 病邪最初侵犯衛氣,衛氣是保護身體免受病邪入侵的一種人體陽氣。食物經由脾胃消化吸收而產生衛氣,再經肺輸送全身。它的主要功能是護衛肌膚、抗御外邪、調節汗液的分泌。是病患的最初階段,中醫稱為外感表症。
無食愁、噁心嘔吐、腹部脹滿、疲倦、四肢無力 濕熱病邪停積在中焦,中焦是脾胃所處的位置,影響食物的吸收、轉化及輸送,因而產生消化不良、無食慾等症狀。
皮膚、尿液及眼睛發黃,或皮膚痕癢 濕熱病邪毒性增強,損傷肝膽引致肝臟氣血郁滯,膽汁溢出正常管道到達皮膚、眼睛等。
出血、衄血(流鼻血),煩躁不安或昏迷 疫癘病邪毒性很強,侵入體內器官,使血液溢出原本遁行的經絡,或向上侵擾心包及腦海,引起出血或精神症狀。
情緒鬱鬱不歡或暴躁易怒,身軀脇肋部位脹痛,或腹部脹滿有結塊 肝失去調暢氣血功能,則胸悶不舒暢,因而影響情緒。長期氣滯,經絡淤塞不暢(足少陽膽經及足厥陰肝經),會表現肝臟部位脹痛或有結塊。
面色蒼白、精神疲乏、肌肉抽搐 長期患病,脾胃吸收不良,中醫認為會減少腎臟的後天之精及血的生成,引致肌肉失去營養而抽搐。
腹部膨脹 疾病返復不愈,肝脾受損嚴重,更累及腎臟,形成三臟俱病,最終可致腹部膨脹,即現代醫學的腹水症。
除了以上症狀,中醫師會發現更多病徵表現,組成固定的症狀系列,稱為 "病証",將在診斷章節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