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中醫看病 > 內科 > 陰汗症的中醫診治
 
陰汗症的中醫診治

辨証論治 | 針灸治療 | 中藥外治 | 飲食調攝


人體陰部皮膚皺褶多,又被多層衣物覆蓋,很容易出汗。如果陰部非常大汗,經常沾濕衣物,散發臊臭味,刺激皮膚引起瘙癢等等,則屬陰汗症。

根據中醫經驗,陰部多汗很常見。肛周多汗瘙癢,因情志不調或過食辛辣而加劇者,多屬大腸濕熱,可見於肛周濕疹、痔瘡等。若外生殖器及周圍(大腿內側)經常出汗,則與肝腎病變有關。藏精,主生殖,開竅於二陰;主筋,其經脈繞陰器。此處陰汗多屬腎陽虛衰,寒濕內盛,或濕熱蘊鬱肝經,流注下焦所致。外陰濕疹、陽痿、早洩、不孕不育、陰道分泌失調等,都可伴局部多汗表現。

中醫認為外陰多汗與肝腎有關
中醫認為外陰多汗與肝腎有關

外陰潮濕是成年男性常見小毛病,往往不被重視。外陰部長期潮濕容易滋生細菌,引發局部皮炎。此外,陰囊處於潮濕溫熱環境中,影響睾丸功能,可致生育問題,應及早就醫。

陰汗辨証論治

肝經濕熱
陰部經常多汗,臊臭難聞,伴隨脅肋脹痛,口苦,目赤,小便黃赤,大便不爽,陽痿,陰道多分泌或瘙癢。紅苔黃膩,脈弦。中醫治法為清熱利濕,疏肝養血。
舉例方劑:龍膽瀉肝湯加防風、藁本

腎陽虛
陰部濕冷,伴隨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疲倦,小便清長,夜尿,性慾減退,陽痿,早洩,不孕,舌淡胖有齒痕,脈。中醫治法為溫腎助陽、補氣培元。
舉例方劑:腎氣丸加當歸、五味子

針灸治療陰汗症

中醫認為異常出汗症,乃人體氣機不利,營衛不和,腠理不固,津液外泄所致。針灸善於調理整體機,激發臟腑功能,提高自我調節、自我康復能力。

益腎壯陽取穴:氣海(Cv 6)、關元(Cv 4)、中極(Cv 3)、腎俞(Bl 23)、命門(Cv 4)。針刺補法,關元、腎俞、命門加溫灸。
調補肝腎取穴:肝俞(Bl 18)、脾俞(Bl 20),胃俞(Bl 21)、氣海(Cv 6)、關元(Cv 4)、中極(Cv 3)、三陰交(Sp 6)、復溜(Ki 7)、然谷(Ki 2)。針刺補法,氣海加溫灸

陰汗症中藥外治

陰汗症通過內服及外用中藥調理,大多可在短期內止汗,有一部分病人需較長時間。外用藥不但可以止汗,亦有助防治瘙癢、脫皮、濕疹等局部問題。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用。

坐浴熏洗外用方

五倍子30、枯礬20g、地榆30g、蛇床子30g,適合陰部冷濕者。
艾葉100g、白蘚皮200g,適合陰部濕癢者。
蛇床子30g、地膚子30g、苦參30g、花椒12g、黃柏12g、蒼朮15g,防風15g,適合陰部濕癢者。
茵陳30g、蒲公英30g、地膚子30g、紫花地丁15g、冰片5g(直接倒入藥液中),適合陰部潮濕、臊臭、瘙癢者。
蛇床子30g、五倍子10、枯礬10g、雄黃3g,適合陰部濕癢,同時患陰道炎者。
蛇床子30g、花椒12g、枯礬15g、百部15g、苦參15g,適合陰部濕癢,同時有陰癬者。
馬鞭草15g、王不留行15g、苦參15g、赤芍15g、白蘚皮15g、黃柏15g、冰片5g(直接倒入藥液中),適合外陰濕疹者。
苦參50g、玄參30g、明礬10g、芒硝10g、花椒15g、大黃15g,適合股癬患者。
花椒6g、菊花6g、桑葉12g、苦參30g、艾葉30g、蛇床子30g、金銀花30g、蒲公英18g、黃芩15g,適合肛門瘙癢者。

先將藥材浸泡 20 分鐘,煎煮 30 分鐘,倒出煎液。先熏後洗擦20分鐘,或以紗布蘸藥液反覆浸潤皮損處。之後用清水洗淨拭乾。每晚睡前進行。

撲粉止汗方
組方1:煆龍骨、煆牡蠣、滑石等份。
組方2:爐甘石、五倍子等份。

上藥分別磨細粉,混和裝好密封。清潔擦乾陰部、大腿根部後,外撲藥粉,每天2-3次。適合陰部多汗,而沒有臊臭味和皮損者。

陰部多汗者飲食調攝

保持陰部乾爽清潔,勤洗勤換。穿寬鬆、透氣的褲子。
不宜使用有香精成分的止汗劑,這樣不只沒法遮蔽汗臭味,更可能刺激局部皮膚。
減肥,可直接減輕汗腺分泌。
多飲水,充足的體液,有助穩定體溫。
忌煙酒辛辣食品,不宜大魚大肉,以免加重症狀。
如果是出冷汗,伴手足不溫、性功能低下者,多屬腎虛。有益食品包括韭菜、合桃、杞子、桑椹、櫻桃、芝麻、黑豆、泥鰍、麻雀、動物腎臟或骨髓、海蝦、羊肉、生蠔、海參、淡菜等,可選擇性地堅持食用,有一定補益功效。
如果陰部潮濕有臭味,多屬濕熱。宜多吃新鮮蔬果,清熱袪濕的食物包括冬瓜、蕃茄、青瓜,薏苡仁、綠豆、蓮藕、芽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