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刺補瀉手法
針刺補瀉手法,是針刺施術比較細緻的操作。歷代醫家長期實踐中看到,疾病在發展過程中,機體或組織器官普遍存有有餘(亢進)或不足(低下)現象,並把這一現象稱為「百病之生,皆有虛實」。針對病理上的虛和實,中醫提出「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治療原則,並創造了各種手法來達到補瀉作用。針刺補瀉就是通過針刺腧穴,採用適當的手法激發經氣以補益正氣,疏泄病邪,從而調節人體臟腑經絡功能,促使陰陽平衡而恢復健康。
|
補法:泛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的針法。 |
|
瀉法:泛指能疏泄病邪,或使亢進的功能恢復正常的針法。 |
通過臨床實踐,古代針灸醫家創造和總結出不少的針刺補瀉手法。以下為常用的補瀉法介紹。
手法 |
補法 |
瀉法 |
提插 |
針下得氣後,先淺後深,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 |
針下得氣後,先深後淺,輕插重提,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 |
撚轉 |
針下得氣後,撚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 |
撚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 |
疾徐 |
進針時徐徐刺入,少撚轉,快速退針至皮下 |
進針時快速刺入一定的深度,多撚轉,徐徐退至皮下 |
開闔 |
出針後立刻揉按針孔 |
出針時搖大針孔而且不立刻揉按 |
呼吸 |
患者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 |
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 |
** 平補平瀉:進針得氣後,均勻地提插、撚轉後,即可出針 |
當行針得氣並施以或補或瀉手法後,將針留置在穴內稱為「留針」。通過留針,可以加強針刺感應和延長刺激,還有候氣與調氣的作用。一般留針與否,以及時間長短,應視患者體質、病情、腧穴位置等而定。一般病症只要針下得氣並施以適當補瀉手法後,即可出針,或留置10~20min。但對一些特殊病症,如慢性、頑固性、痙攣性疾病,可適當留針至1小時或以上,以便在期間間歇運針,增強療效。某些急腹症、破傷風、全身抽搐者,必要時可留針數小時。老人、兒童和昏厥、休克、虛脫患者,不宜留針過久。
|
催氣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