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保健專題 > 痛風症
 定義 |病因 |症狀 |診斷 |治療 |預防 |參考
   
痛風症 : 症狀
   
西醫 中醫

痛風症的特徵性表現有急性發作,受影響的關節灼痛,併紅腫灼熱,關節表面皮膚發亮和靜脈顯露。痛風症可以是急性或慢性。

急性痛風症
70%以上的患者屬於此類。最早受累的關節是大足趾基部,繼而出現的先後次序有:膝關節、踝關節、手足部小關節、手腕及手肘部。主要骨骼大關節如髖關節及肩關節很少受影響。痛風症的發作可以是緩慢出現或突發性,往往發生在晚間或零晨時間,患者常因疼痛難耐而警醒,可伴有發燒。發作前可能會出現厭食、噁心和情緒改變等先兆。如不治療,症狀持續數天或數星期,之後自然消失。局部性痕癢及脫皮可能會跟隨出現。

有些患者一生只經歷一次痛風症的發作,或者另一次發作與首次發作相隔數月或數年之久。無論如何患者已有再次發作的趨向,發作次數及期限會更頻繁,因此痛風症狀會更持續。急性發作的原因有暴食、飲酒過多、節食、使用利尿藥、或者治療痛風症時藥物監控失當。創傷、運動過量、手術或嚴重疾病亦可誘發急性痛風症。

慢性痛風症
反覆發作痛風症的患者,由於尿酸結晶在關節腔及附近的軟組織沉積,導致軟骨及骨進行性腐蝕。沉積物繼而形成痛風石,常常在耳朵及手肘部發現。如果仍不治療,大部份反覆發作患者將會在十年內形成痛風石,最後遺留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

尿酸石和腎病
有少數患者,特別居住在熱帶人士,尿酸結石形成引起 腎絞痛 ,腎功能亦受影響。

泌尿道圖



本病是同時感受多種外邪所致,依據外邪的不同性質或偏重性,使痛風的臨床表現有差異性,可歸納如下:

風邪偏勝者(行痹),表現關節疼痛遊走不定;
寒邪偏勝者(痛痹),表現關節疼痛固定;
濕邪偏勝者(著痹),表現關節肌肉麻木、沉重乏力及腫脹;
熱邪偏勝者(熱痹),表現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劇烈。

中醫師會將臨床所得資料歸納為不同証候,病人在疾病的不同階段有不同証候,而中醫師是根據証候而決定治療手法。在治療過程中,必須經常調整治療方案。以下是痛風症的常見証候表現。

1. 風寒濕痹型
四肢身軀及關節疼痛,或關節劇痛,痛處固定,或四肢身軀、關節沉重乏力及腫痛,肌膚麻木無感覺。于陰雨天時症狀加重。
2. 風濕熱痹型
病情發展較急速,關節表現紅腫發熱及疼痛,疼痛劇烈使患者不敢觸摸,在寒冷的氣溫下則可使症狀舒緩。另外還伴有發熱,口渴,煩躁不安,出汗後也不能使體溫下降。
3. 痰瘀痹阻型
痹証日久不癒,反覆發作,關節疼痛時輕時重,關節腫大,甚至僵硬畸形、肢體屈伸不利,皮下出現結節。
4. 肝腎虧損型
痹証持續過久,反覆發作,就會表現關節遊走性疼痛或呈酸楚沉重乏力,更嚴重則出現關節變形,活動不利落,麻木無感覺。此外還會出現腰背部位酸痛,精神疲倦,四肢乏力,呼吸淺促,自發性出汗,面色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