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中醫看病 > 內科 > 頭痛 > 中醫看頭痛發作
 
中醫看頭痛發作

中醫認為,頭居人體最高位,臟腑清陽之氣上注於頭,手足三陽經會於頭,主一身之陽的督脈亦達頭頂,故稱「頭為諸陽之會」。五臟精華之六腑清陽之,皆上注於頭,滋養腦髓頭竅。天氣變異、六淫外邪情志變化、臟腑失調,均可影響到頭部健康。這些內外因素,導致脈絡不暢或失養,清竅不利,就有頭痛。

頭痛是一種常見、多發的自覺症狀,可單獨出現,亦可出現於許多疾病之中。頭痛可能是頭顱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臟腑病變反映於頭部的表現。其病因病機有很多,中醫歸納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

外感頭痛

因起居不慎,腠理不密,外邪乘虛侵犯,客於經脈,清陽受阻,氣血凝滯,而致頭痛。頭痛之發,每為風邪夾時邪而相合而成,若風夾寒邪,寒凝血澀,絡道不暢而為風寒頭痛;若風夾熱邪,風熱上炎,侵擾清竅而為風熱頭痛;若風夾濕邪,濕性粘滯,蒙蔽清竅,清陽不展而致風濕頭痛。

內傷頭痛

腦為髓之海,主要依賴肝腎精血及脾胃運化之水谷精微,輸佈氣血以滋養。內傷頭痛與臟腑氣血功能有關。

先天不足,腎虛精虧,髓海不足,榮養失調可產生腎虛頭痛。
情志失調,肝郁化火,或肝陰不足,肝陽上亢,擾動清竅而肝陽頭痛。
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腦絡失榮而產生氣虛或血虛頭痛。
飲食不節,痰飲內生,上蒙清竅而痰濁頭痛。
頭部外傷,瘀血阻滯經絡,不通則痛。凡頭痛經久不愈,其痛如錐如刺,都因久病入絡,血瘀絡痹之故。瘀血頭痛大多見於意外事故或長久反覆的情況。

總括來說,中醫認為頭痛之基本病機為,邪阻脈絡,清竅不利,或者是精血不足,腦失所養。

頭痛的原因甚多,程度差異很大。醫師通過詢問患者的病程、疼痛部位,疼痛性質、發作時間、伴隨症狀以及舌脈象,來綜合分析,審証求機,指導選方用藥。以下是中醫辨識頭痛要點。

中醫看頭痛病機
中醫看頭痛病機

分清外感頭痛與內傷頭痛

外感多實証,治療以疏風散邪為主;內傷多虛証或虛中夾實証,治療有補、有化、有清、有鎮等多種。分清外感和內傷,就可決定治療大方向。

外感頭痛

內傷頭痛

起病方式

較急,偏重,病程短

較緩,偏輕,病程長

疼痛性質

多為掣痛、跳痛、灼痛、脹痛、重痛,痛無休止

多為隱痛、空痛、昏痛,間歇性作痛,時輕時重

表証

可伴有惡寒,發熱,咳嗽,咽痛,周身酸楚等

沒有表証

誘發因素

每因感受外邪而發或加重

遇勞累加劇,休息則減

辨疼痛性質

分辨疼痛性質有助了解病因、病証等,以決定用什麼治法來解除發病因素。

疼痛性質

相關病因

掣痛、跳痛

陽亢、火熱

重痛墜痛

痰濕

冷感而刺痛明顯

寒凝

刺痛而固定

瘀血

痛而脹

陽亢、氣滯、肝火、風熱

隱痛綿綿或空痛

精血虧虛

痛而昏暈

氣血不足

辨疼痛部位

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脈皆循頭面,厥陰肝經上會於巔頂。病邪沿經傳變,侵襲身體各部。病變性質或牽涉的臟腑經絡不同,致使痛處呈區域性表現。辨頭痛部位,了解局部經絡分佈,辨明病因及受邪的臟腑經絡,進而決定要恢復的臟腑經絡功能,以提高臨床療效。

部位

相關病變或經絡

全頭作痛

氣血虧虛、肝腎陰虛

枕部,多連頸肌

陽亢

巔頂

寒凝

兩顳

肝火

前額連眉棱骨

陽明胃經

後部連項背

太陽膀胱經

頭兩側,連及耳部

少陽膽經

巔頂,或連於目系

厥陰肝經

頭痛連齒及咽喉痛

少陰腎經

頭痛而重,兼腹瀉、自汗

太陰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