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中醫看病 > 內科 > 頭痛 > 頭痛拔罐療法
 
推拿指壓 | 耳穴刺激 | 手足反射刺激
七星針叩刺法 | 刺血療法 | 拔罐療法
刮痧療法


頭痛拔罐療法

拔罐法是一種古老的療法,在古時稱為「角法」。最初古人利用牛角、羊角等,磨成有孔的筒狀,用來吸除膿血。現代拔罐法是利用罐、筒等器具,使之產生負壓,吸附在體表令局部皮膚充血、瘀血,以治療疾病。中醫認為此法不僅可以吸出附在體表的濕邪,還通過腧穴刺激作用,達到疏通經絡,行,清排毒的作用。

古法拔罐
古法拔罐

臨床多配合各種留罐手法,或是其他施治手段並用,以適應不同的病症。如拔火罐應用於腰腿痛、肩背痛、胃痛、腹痛、咳嗽、哮喘等。刺絡拔罐法則用於急性扭傷有瘀血者、皮膚瘡瘍、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等。注意皮膚有潰瘍、水腫,大血管的位置,高熱抽搐者,以及孕婦的腹腰骶部皆不宜拔罐。有關頭痛的拔罐選位多種多樣。



按頭痛証型選位

風寒頭痛: 風門(Bl12)、太陽(Ex-Hn5)、新設(經外奇穴,第4頸椎橫突尖端)、外關(Sj5)
風熱頭痛: 風門、太陽、曲池(Li11)、大椎(Gv14)
肝陽頭痛: 風門、太陽、印堂(Ex-Hn3)、太沖(Lr3,只點刺)
痰濁頭痛: 風門、太陽、中脘(Cv12)、豐隆(St40)
瘀血頭痛: 風門、太陽、印堂、膈俞(Bl17)
腎虛頭痛: 風門、太陽、腎俞(Bl23)、太溪(Ki3)

單純拔罐20分鐘,每日或隔日一次。風熱、肝陽、痰濁、瘀血型頭痛,配合刺絡法效果更佳;風寒、腎虛型頭痛宜拔罐後加溫灸

按頭痛部位選位

前額痛(陽明經): 印堂(Ex-Hn3)、合谷(Li4)、大椎(Gv14),及額部正中位
側頭痛(少陽經): 外關(Sj5)、太陽(Ex-Hn5)、膽俞(Bl19)
後頭痛(太陽經): 飛揚(Bl58)、大杼(Bl11)、風門(Bl12)、至陽(Gv9)、昆侖(Bl60)
巔頂痛(厥陰經): 印堂(Ex-Hn3)、太沖(Lr3)、肝俞(Bl18)、新設(經外奇穴,第4頸椎橫突尖端)

留罐15-20分鐘,5次為一療程。配合刺絡法效果更佳,肌肉少的部位,可加面墊拔罐。

刺絡罐法

刺絡罐法
刺絡罐法

取膈俞(Bl17,雙側)、太陽(Ex-Hn5)、合谷(Li4),用三棱針點刺後拔罐10分鐘,以微出血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