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中醫看病 > 內科 > 血証 > 紫斑的中醫調治
 
紫斑的中醫調治

辨証論治 | 日常護理

紫斑症,醫學上又稱為紫癜,是皮下出血的表現,引起皮膚青瘀、紫紅斑點或斑塊。受影響部位一般不會高出皮膚,按壓紫斑不褪色,以手撫之平滑不礙手。

身上容易有瘀斑不一定表示有病,女性比男性多見,老年人更普遍。這現象有家族遺傳傾向。但是,如果不明原因、突然有青瘀斑點,或是紫斑頻頻出現,就要懷疑是否是健康警號。你必須馬上向醫生報告,以免發生嚴重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瘀斑可發生在很多情況,包括:

紫斑是皮下出血的表現
紫斑是皮下出血的表現
藥物影響:例如服用阿斯匹靈或其它薄血藥、化療藥、某些口服降糖藥,出現的副作用
過敏反應:例如昆蟲叮咬
免疫功能障礙:例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狼瘡病、類風濕性關節病
感染:導致身體積累毒素,破壞血管,引起紫斑症,例如腦膜炎
血液病或凝血障礙:例如血友病、血少板低下症
身體器官衰竭:影響血液凝固功能,例如肝硬化、腎功能衰竭
癌症:例如何杰金氏病、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癌
營養吸收不良:例如維生素C、K、B12或葉酸攝取不足

治療紫斑症或皮下出血主要是去除病因,止血,和防止再出血。

傳統中醫對於紫斑,診治豐富經驗。中醫認為紫斑雖在肌膚,其發生與血脈及關係密切。紫斑可由外感與內傷致病,多因熱毒窜絡、血熱妄行、或脾虛不能攝血、或外傷等,使血不歸經,外溢肌膚而成。本症常見於外傷、紫癜病、髓勞(骨髓病)、肥氣(肝病)、妊娠紫癜、外感熱病(急性傳染病)、中毒等。中醫治療紫斑症,注重整體調治,通過多途徑作用,激活血液新生,重建免疫秩序,加促內環境回復穩態,以減緩病情發展。現代中醫在擬定治療方案時,還會參考西醫的各項檢驗指標,善用中、西醫優勢互補,以整體辨証論治為原則,或是中西醫觀點結合,針對性地治療。紫斑治療最好找有規模、專科診治。

         
茜草
    
荊芥
    
赤芍

1. 紫斑的中醫辨証論治

根據患者的紫斑數量、顏色、有無其他部位出血、病程長短、起病緩急、年齡、全身情況等,進行辦証綜合分析。紫斑治療原則以清熱、養陰、涼血、益氣、化瘀為主。常用止血藥材有大薊、小薊、紫珠、蒲黃、三七等。以下是紫班的常見証型以及治法。

風毒入絡

皮膚突然出現紫斑,局部風疹、水腫,皮膚痕癢,或有腹痛,浮。有食物或藥物過敏的誘發因素。中醫治法為疏風解毒,和通絡。
方劑舉例: 四物消風散 加減

熱入營血

發病急,皮膚出現斑點或斑塊,紅色或紫紅色,量多成片。或伴有鼻血、牙血、便血、尿血,發熱,口渴,便秘,絳紅苔黃,脈數。中醫治法為清營,涼血,止血。
方劑舉例: 犀角地黃湯 加玄參、紫草、仙鶴草

氣不攝血

紫斑時現時消,反覆發作,色淡或暗紫,身體過勞時加重。患者大多體弱久病,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或萎黃,沒胃口,舌淡,脈細弱。中醫治法為益氣攝血、健脾養血。
方劑舉例: 歸脾湯 加仙鶴草、阿膠、棕櫚炭、茜草

陰虛火旺

皮膚瘀點、瘀斑,色紅或紫紅,時輕時重,常伴有鼻血、牙血、月經過多,顴紅,心煩少眠,口渴,手足心熱,或有潮熱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中醫治法為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方劑舉例: 知柏地黃湯 加茜草、側柏葉、紫草

瘀血阻滯

皮膚瘀斑或瘀點,反覆發作,或伴有鼻血、便血,月經有紫暗血塊,肌膚甲錯,胸或腰腹固定疼痛,面色暗黑,口渴但不欲飲,舌質紫暗或有斑點,舌下靜脈曲張,脈澀。中醫治法為行氣化瘀,和絡止血。
方劑舉例: 血府逐瘀湯 加五靈脂、蒲黃

         
五靈脂
    
玄參
    
紫草

上述是紫斑的典型証候,實際臨床表現往往多種多樣,証候間經常相互轉化,單獨或混合兼併。紫斑症狀消失後,仍要鞏固治療一段時間,以防病情反覆。

2. 紫斑的日常護理

患上紫斑症或容易皮下出血,除了找專家醫治,患者亦要積極防護,避免誘發嚴重併發症。

適時休息,不可過勞,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緊張。
要慎服成藥或補藥,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服藥。
戒煙酒,煙酒中的有害成份影響血流,也不利組織修復。
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抓破感染,亦要注意保暖,預防感冒
不要進行太激烈的運動,避免擦傷、跌傷。
屬過敏性體質者,慎防昆蟲叮咬,忌食海鮮或疑似過敏食物。
均衡營養,飲食選擇多樣化,吸收不同營養。多攝取維生素C、K、B12或葉酸等有利血液凝固,有益食品包括粗粮、新鮮蔬果、乳品、蛋類、豆類。

以中醫觀點看,出血症多屬血熱體質,故對於烤炸、辛辣、香燥等生熱動火食物,應有節制地進食。日常飲食要清淡,易消化吸收。不要暴飲暴食,以免加重脾胃負擔。宜多別涼血止血食品,包括花生衣、茄子、絲瓜、金針菜、蓮藕、銀耳、萵筍、馬蹄、木耳、茅根等,新鮮蔬果亦要多吃。慢性、反覆發作者多有貧血,宜多吃滋補的肉類、蛋類、禽類,特別是富含膠質的食品,如骨髓、肉皮、豬蹄等。注意不要過於溫補。日常食療可參考如下。

         
綠豆、薏苡仁
    
花生、紅棗
    
木耳

綠豆50g、薏苡仁30g,文火煲粥。清熱利尿。
鮮薄荷10g、鮮藕汁100ml,先將薄荷水煎,煮沸5分鐘後,去渣留液約100ml,加入藕汁攪均飲。清熱涼血。
花生(50g,連衣)、紅棗(50g,去核),加清水煎煮,加紅糖調味。補血止血。
鮮藕1000g、甘庶500g、生梨500g、鮮生地120g、馬蹄500g,將材料洗淨,剝皮砍細,搾汁飲。滋陰清熱涼血。
木耳5g、紅棗5粒、粳米100g,煮粥,加紅糖調味。滋陰補血。
糯米100g、阿膠15g,先將糯米熬粥,將熟時,搗碎阿膠,加入滾粥中攪均至完全溶化,空腹吃。滋陰養血。
羊脛骨(1000g、砍細)、紅棗10粒、糯米50g,共煮粥。健脾益氣。
龍眼15g、紅棗5粒、西洋參(15g,磨粉)、粳米100g,共煮粥。補氣攝血止血。
豬皮500g,加水適量燉煮成濃稠的羹湯,再加紅棗250g,煮熟即可,最後加冰糖調味。放入冰箱,每天吃一湯匙。補益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