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草藥方劑 > 草藥集 > 茯苓
>>名稱
>>來源
>>生產地
>>性味
>>活性成分或主要化學成分
>>中藥功效
>>傳統用途
>>藥理作用
>>用法及劑量
>>不良反應、副作用及注意事項
>>參考
茯苓
茯苓
 
名稱
拉丁名稱: Poria
英文名稱: Poria / Indian bread
拉丁學名: Poria cocos (Schw.) Wolf
中文名稱: 茯苓
漢語拼音: fu ling
頁首
來源
茯苓屬多孔菌科的寄生植物,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1],[7]

茯苓採收後,反覆陰乾稱為「茯苓個」;鮮茯苓去皮後切片,為「茯苓片」;切成方形或長方形者為「茯苓塊」;中有松根者為「茯神」;皮為「茯苓皮」;去茯苓皮後,有的內部顯淡紅色者為「赤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份為「白茯苓」。
頁首
生產地
茯苓主產於湖北、安徽、河南、雲南、貴州、四川等省,現廣東、廣西、福建亦有種植。有栽培與野生兩種,栽培者產量大,以安徽省為多,故有「安苓」之稱;野生者以雲南為著,稱「雲苓」。
習慣上以雲苓質優。[1],[5],[7]
頁首
性味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心、脾、腎[2]
頁首
活性成分或主要化學成分
茯苓的菌核含多糖類成分,包括β-茯苓聚糖、茯苓次聚糖等;三萜類成分,包括松苓酸、茯苓酸、塊苓酸、齒孔酸、去氫齒孔酸、7,9(11)-去氫茯苓酸、茯苓酸甲酯、β-香樹脂醇乙酸酯、去氫乙酰茯苓酸、3β-羥基羊毛甾三烯酸、麥角甾二烯-3β-醇、3-氫化松苓酸、茯苓新酸A-D、G-H、AM、DM。此外,還包含麥角甾醇、辛酸、十二烷酸、月桂酸、十二碳烯酸、十二碳烯酸酯、樹膠、膽鹼、無機物。[4],[5],[6]
頁首
中藥功效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2]
頁首
傳統用途

茯苓主治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2],[3]

  • 茯苓淡滲利水
    凡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內停之症,無論寒熱虛實,皆可應用。表邪不解,隨經入腑之膀胱蓄水証,常與豬苓、白朮、澤瀉配伍,如五苓散。若水熱互結,陰虛小便不利水腫,可與滑石、阿膠、澤瀉同用,如豬苓湯。脾腎陽虛水腫,可與附子、生薑同用,如真武湯
  • 茯苓健脾胃
    脾胃虛弱,食少納呆,體倦乏力,常與人參、白朮、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湯。脾虛停飲,可配伍白朮、桂枝健脾通陽,如苓桂朮甘湯。脾虛致濕瀉,可與山藥、白朮、薏苡仁同用,如參苓白朮散。痰飲停於胃而致嘔吐者,可配半夏、生薑同用;痰飲在胸膈,引起心悸胸滿,可配合杏仁、桂枝、白朮、甘草同用。
  • 茯苓寧心安神
    心脾兩虛,氣血不足致心神不寧,失眠健忘,常配合黃芪、當歸、遠志等同用,如歸脾湯。水氣凌心引起心悸,氣短,水腫等,可與桂枝、白朮、甘草同用,如茯苓甘草湯。若伴有痰濁內阻,即患者兼有手足厥冷,胸脘滿悶,喉間痰聲漉漉,或嘔吐痰涎,饑不欲食,舌苔白膩等,可再加半夏、北秫米等。

    現代臨床還用茯苓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症、咳嗽、腸炎、肝炎、斑禿等。茯苓亦是很多中成藥、保健食品、藥膳的重要原料。茯苓為食藥兩用之品。
頁首
藥理作用

研究顯示茯苓可調節消化道功能,增強免疫,利尿,鎮靜,保肝,抗菌,抗炎,抗腫瘤,改善腎功能,降血糖,抗衰老,殺蟲,抗氧化,止嘔,促進黑色素細胞增長,抗容血,抗輻射等。[4],[5]

頁首
用法及劑量
茯苓常用劑量為9~15g,大劑量15〜60 g。水煎服,或研末入丸散吞服;亦有浸酒內服。[4]
頁首
不良反應、副作用及注意事項
茯苓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服用或大劑量60 g以下水煎服也沒有不良反應。[4]
頁首
參考

1. 李家實主編《中藥鑒定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年2月.
2. 雷載權主編《中藥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年6月.
3. 陶御風編著《臨証本草》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年5月.
4. 沈丕安編著《補益中藥的臨床運用》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 2008年8月.
5. 趙中振,蕭培根主編《當代藥用植物典》香港賽馬會中藥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6年8月.
6. http://www.zysj.com.cn/zhongyaocai/yaocai_f/fuling.html
7. http://www.baike.com/wiki/%E8%8C%AF%E8%8B%93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