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性皮膚瘙癢,例如老年性瘙癢、冬季瘙癢、夏季瘙癢、妊娠瘙痒等等,多見於成人。癢感常從某處開始,由一處移至另一處,或漸漸擴展全身。瘙癢多為陣發性,輕重不一,夜間加重,影響睡眠。由於頻頻搔抓,患者皮膚出現抓痕、血痂,日久皮膚變得暗啞、粗糙、肥厚、苔蘚化,或因破損而有滲液,或繼發感染而化膿。為找出致癢原因,醫生通常會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身體和病理檢測,找到病因多能根治。但一些患者僅有瘙癢,無明顯皮膚改變,也找不到病因,醫學上就以「皮膚瘙癢症」處理。
屬於內科疾患所致的皮膚瘙癢,必須先處理內科問題,如控制血糖,才能有效止癢。
|
傳統中醫有豐富的皮膚診治經驗。皮膚瘙癢症屬於中醫的「癢風」、「風瘙癢」、「風癢」、「血風瘡」等範疇。以中醫整體觀看,瘙癢的發生有內外因素。內在狀況為發病基礎,包括腠理開泄、濕熱內蘊、血虛肝旺、肝腎不足、沖任不調等,使肌膚易於受襲,或缺乏滋潤。外因為發病條件,包括環境刺激、日常接觸物、生活飲食、情緒變化等,誘發皮膚瘙癢症。內因多與氣血,或營衛不和有關,外因常與風邪相關。外因突出時,病勢多急驟,內因明顯時,病勢多纏綿難癒。
中醫治療皮膚瘙癢症,注重整體平衡,以改善氣血運行,消除局部病變,排出體內毒素,促進組織功能恢復來綜合調節。中醫師會根據每個人的身體情況,辨証論治,擬定特定的治療方案。一般輕者可單純中藥外洗治療,重症及頑固者宜內外合治。注意屬於內科疾患(如糖尿病)所致的皮膚瘙癢症,往往反覆發作不易控制,故必須先處理內科問題。
中醫辨証論治止癢
以下是皮膚瘙癢症的常見証候,及其止癢方藥。
風寒外襲
瘙癢多發生於身體暴露部位,天氣寒冷或氣溫急驟變化可誘發或加重,或晚上解衣臥床時劇癢不止。患者皮膚乾燥,可伴有惡寒,微發熱。舌質淡白,苔薄白,脈浮緊。中醫治則為疏風散寒,調和營衛。
方劑舉例:麻桂各半湯 加減
風熱郁滯
瘙癢好發於夏秋季節,氣溫乾燥時可誘發或加重,或夜間臥床時加重。患者常伴隨身熱,微惡風寒,口渴,出汗,大便乾結,小便色黃。舌質紅,苔薄黃或乾,脈浮數。中醫治則為疏風清熱,調和營衛。
方劑舉例:銀翹散 加減
濕毒蘊結
瘙癢好發於肛門周圍、陰囊及女陰部位,癢時難以控制,摩擦及刺激食物等誘發或加重。因過度搔抓,病變部位常現抓痕、紅腫,日久則肥厚、苔蘚化等。患者常伴有出汗,口苦,口臭,婦人白帶多而腥臭。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中醫治則為清熱,除濕,止癢。
方劑舉例:龍膽瀉肝湯 加減
血熱風盛
多見於青壯年。周身瘙癢劇烈,肌膚有灼熱感,抓破出血,遇熱癢感加重,得涼則安,春夏好發。患者常伴有身熱心煩,口燥咽乾。舌質紅,苔黃乾,脈數。中醫治則為清熱涼血,消風止癢。
方劑舉例:消風散 加減
血虛風燥
多見於年老體弱者。皮膚瘙癢,發作部位不定,夜間尤甚,難以入眠。周身皮膚乾燥脫屑,抓痕累累,經久不愈,冬重夏輕。患者常伴有倦怠無力,大便艱澀,面色無華。舌質淡,苔薄,脈細無力。中醫治則為養血潤燥,祛風止癢。
方劑舉例:當歸飲子 加減
肝鬱血虛
皮膚瘙癢多於情緒激動時產生。患者精神抑鬱,面容憔悴,嘆息,心煩,口苦,婦女月經失調或閉經,嘴唇指甲色淡。舌質淡或暗,苔薄,脈細澀。中醫治則為疏肝解鬱,養血祛風。
方劑舉例:丹梔逍遙散 加減
妊娠瘙癢及中藥治療
從懷孕到分娩後1個月,約1/5的孕婦會有皮膚瘙癢問題,但大部分與懷孕無直接關係,而是由於原先的皮膚問題,例如濕疹、蕁麻疹、過敏等加重造成。孕婦必須首先排除常見瘙癢原因,才來懷疑單純的妊娠瘙癢問題。
懷孕導致內分泌改變,皮膚變得敏感。孕婦在妊娠中、後期可能出現瘙癢,以身軀及下肢為甚,常隨懷孕周數增加而加重。嚴重者瘙癢難忍,坐立不安,影響睡眠,非常痛苦。
以中醫觀點看,懷孕期陰血下注養胎,致血脈虧虛;血虛則生風化燥,肌膚失養;亦由於胎體生長阻礙母體氣機,致三焦氣機失調,水濕內停,化生濕熱,薰蒸肌膚,發為皮膚瘙癢。「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中醫治療妊娠瘙癢強調要活血。中醫療法對防治妊娠瘙癢有一定優勢,因其不良反應較少,也不影響母體及胎兒生長。
以下是妊娠瘙癢的常見証候,及其止癢方劑。
血虛風燥
妊娠中晚期出現全身皮膚瘙癢,皮膚乾燥、脫屑。可伴有頭暈眼花,失眠多夢,心悸,神疲,嘴唇蒼白。舌頭淡白,脈弱。中醫治則為養血止癢。
方劑舉例:養血勝風湯 加減
風熱血燥
皮膚乾燥,瘙癢不堪,抓破後皮損出血,繼則痛癢,或者感受風熱後加劇。患者常伴有口乾喜飲,小便短黃,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脈浮數。中醫治則為疏風,清熱,止癢。
方劑舉例:消風散 加減
肝膽鬱熱
妊娠中晚期出現全身皮膚瘙癢,皮膚或有輕度偏黃。常伴有脅肋區脹痛不適,急躁易怒,口乾口苦,失眠。舌紅苔黃,脈弦數。中醫治則為清泄肝膽。
方劑舉例:清肝解郁湯 加減
總括來說,中藥治療止癢是根據中醫理論,因人因証而選藥施行的,即使臨床病患相似,亦可因醫師經驗以及發病階段而有差別。方劑中的成份能針對身體多方面,如抗菌,消炎,止癢,鎮靜,滋潤等,發揮綜合效應,促進整體康復,標本同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