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頭痛
頭痛的西醫治法,一般分為給予止痛藥的「對症治療」以及針對發作機制的「病因治療」,例如血管擴張劑、抗焦慮藥、神經阻滯等。止痛藥雖能迅速解除痛楚,但效果有限,有時更可能無效。另一方面,頭痛病因繁雜,目前對某些頭痛病的原因尚未清楚,實施病因治療亦有困難。於是很多人的頭痛久久不愈,反覆發作,成為頑固性頭痛。對這些患者來說,結合對症治療與病因治療的綜合方法,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和解除頭痛的發作。
傳統中醫對頭痛診治有豐富的經驗,歷代醫家將頭痛列為獨立病証進行闡述。經由西醫檢查,對導致頭痛的原因尚不確定,或被診斷為緊張型頭痛、偏頭痛、慢性外傷性頭痛等,屬功能性頭痛者,採用辨証論治處理,可與西醫互補長短。
頭痛發作變化多,臨床表現差異大,必須分型施治。西醫將之分為緊張型頭痛、偏頭痛、叢發性頭痛、藥物依賴性頭痛、神經性頭痛等等。中醫以其獨特的觀點認識頭痛,亦有很多分類方式,最常見是按照証候分型治療。
外感頭痛
內傷頭痛
需要注意,上面只是頭痛証候的基本類型。頭痛的發作受太多因素影響,且情況時刻都在變化,証候之間可以相互演變轉化,患者亦往往表現兩個或以上的兼証。例如:外感風寒頭痛,病程中可發生風寒化熱,而成為風熱頭痛。在演變時二者可相兼,即同有風寒與風熱頭痛的表現。若風寒與風熱久留不去,傷及氣血,將可能導致氣血虛,或產生瘀血,或影響內臟功能。有經驗的醫師能注意到病情發展趨勢,從紛亂的表現中掌握主症,確定証型並給予相應的治療。患者亦須積極配合醫師,經常覆診,以準確地辨証論治。
對於各種頭痛,中醫強調袪除病因,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外感頭痛以祛邪活絡為主,視其邪氣性質,採用祛風、散寒、化濕、清熱等方法。內傷頭痛以恢復臟腑氣血功能為主,因應具體需要,分別施以補腎、益氣、養血、化痰、祛瘀等方法。辨証選方時,可參照頭痛部位及經絡循行,酌加引經藥以提高療效。例如:
頭痛部位 |
經絡循行 |
引經藥 |
後頭痛 (太陽頭痛) |
膀胱經 |
羌活、防風、蔓荊子、麻黃 |
前頭痛 (陽明頭痛) |
胃經 |
葛根、白芷 |
側頭痛 (少陽頭痛) |
膽經 |
柴胡、川芎、黃芩 |
頭頂痛 (厥陰頭痛) |
肝經 |
吳茱萸、藁本 |
全頭痛 |
|
羌活、防風 |
如頭痛時伴隨一些特殊症狀,亦可加入引經藥,使藥力直達病所。
|
經絡循行 |
引經藥 |
頭痛而重,伴腹瀉、大汗 (太陰頭痛) |
脾經 |
蒼朮 |
頭痛,伴牙痛、咽痛 (少陰頭痛) |
腎經 |
細辛 |
一般來說,內服中藥配合針灸、推拿、外治等,治療頭痛效果最好。頭痛的預後有較大差異,外感頭痛,治療較易,預後較好。內傷頭痛,一般病程長,反覆發作,治療較難,但只要堅持調治,也可使病情緩解,甚至治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