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中藥方劑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治療裏熱証。
中醫裏熱証成因不外內生與外感,外感六淫入裏化熱;情志過激,臟腑偏勝,亦可生熱。熱可隨其程度不同而有溫、熱、火之分。裏熱証臨床所及範圍甚廣,包括外感溫病、熱毒瘡瘍、臟腑熱証、熱病後期或陰虛內熱等。中醫師判斷熱邪在氣血、臟腑及虛實之後,採取不同清熱治法,因而有清氣分熱、清營分熱、清熱解毒、清臟腑熱、清暑熱、清虛熱之分。
氣分熱:見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
營分熱:見發熱晝輕夜重,口不甚渴,或有神志變化,苔少舌紅,脈細數。
熱毒:見各種毒火血症及瘡瘍癤腫。
虛熱:証見五心煩熱,顴紅,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
- 玉女煎
- 白虎湯
- 甘露飲
- 芍藥湯
- 秦艽丸
- 清胃散
- 清營湯
- 瀉心湯
- 瀉白散
- 導赤散
- 黛蛤散
- 白頭翁湯
- 梔子豉湯
- 五味消毒飲
- 生地麥冬飲
- 玄參貝母湯
- 清肝引經湯
- 清熱固經湯
- 犀角地黃湯
- 當歸六黃湯
- 龍膽瀉肝湯
- 王氏清暑益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