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氣營血辨証,是清代葉桂(1667-1746 AD),在 《黃帝內經》的理論指導下, 總結前人及自己的經驗而創立的一種辨証方法。是中醫溫病的診斷及治療指導。溫病指由熱邪,或寒濕等陰邪化熱,所引起的一類外感疾病,以急性發熱表現為主。病邪從口鼻而入,循序漸進開始衛、氣、營、血四個層次傳變。
- 衛分証: 病變涉及肺臟、 衛氣,及體表皮毛部位。是外感熱病的最初階段。
- 氣分証: 病變多影響胸膈、肺、腸、脾、胃、膽等臟腑組織。氣分屬內在抵抗力,受擾亂會引起裏熱証。這階段表現出陽氣未衰,邪氣盛極的激烈情況。
- 營分証: 病邪已傳入營分,營分為血中之氣,主要損害心臟及心包。
- 血分証: 病變更甚,已傳入血中,引致熱盛及智神擾亂。肝、腎臟通常已耗損。
由於溫病複雜多變,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並非截然分開。一般臨床症狀可能互相兼併。
衛氣營血辨証 | ||
階段 |
証型
|
主要症狀 |
衛分 |
溫邪犯表
|
發熱、微惡風寒、舌邊及尖紅,脈浮數。常伴有頭痛、身痛、體倦、咳嗽、鼻塞、口乾微渴。 |
氣分 |
邪熱壅肺
|
發熱、有黃稠痰、喘咳、胸痛、心煩、口渴,出汗,喉痛、鼻翼煽動。舌紅苔黃,脈數。 |
氣分大熱
|
高熱、大汗、非常口渴、面紅、氣粗。舌苔黃燥,脈洪大。 | |
熱結腸胃
|
午後潮熱、腹脹滿、腹痛拒按、煩躁,譫語,便秘,或泄瀉。舌苔黃燥或焦黑起刺,脈沉實有力。 | |
濕熱蘊脾
|
輕微發熱、或陣發性發熱、胸悶、噁心、身重肢倦、嗜睡、口渴不欲飲水、出汗粘稠、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苔黃厚膩,脈濡數或滑數。 | |
營分 |
熱傷營陰
|
發熱、晚上更嚴重、心煩、失眠,嚴重者神昏、譫語,皮膚隱隱斑疹。舌紅絳,脈細數。 |
熱入心包
|
煩躁、或表情淡漠、高熱、神昏、譫語、舌頭彊硬、四肢冰冷。舌絳,脈滑數。 | |
血分 |
血熱妄行
|
高熱、煩躁、嚴重者或發狂、皮膚斑疹顯露、或有吐血、衄血、便血等。舌絳紫而乾,脈數。 |
肝熱動風
|
神昏躁擾、高熱、兩目上視、牙齒緊閉、手足抽搐、頸項彊直。舌紅絳,脈弦數。 |
溫熱病按照衛氣管血的方法來辨証,四類証候標誌著溫熱病邪侵襲人體後由表入裏的四個層次。衛分主皮毛,是最淺表的一層,也是溫熱病的初起。氣分主肌肉,較皮毛深入一層。營血主裏,營主裏之淺,血主裏之深。此種辨証方法是在傷寒六經辨証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彌補了六經辨証的不足,豐富了外感病辨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