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辨証

人體經絡系統內聯臟腑,外繫肌肉骨節,溝通內部與體表各處,使人體臟腑、組織、骨骼等形成一個整體。而在其中流動的,使人體各種功能活動保持協調一致。有關十二經脈詳情請參考”十二經脈“。

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

外邪侵入人體,可循經絡逐漸傳入內部臟腑;相反臟腑的病變,也會循經絡反映於體表。根據病人某體表部位所出現的癥候,便可明確地辨別某經、某臟、某腑的病變。中醫亦依此進一步推斷病變性質及其發展趨勢。

經絡辨証,主要是根據《靈樞‧經脈篇》所記載的十二經脈病証來概括。由於經絡病証常常錯雜於臟腑、氣血病症之中,他們之間可相互參照。這種辨証手法常常運用於針灸治療、按摩、氣功。 

十二經脈,包括手足三陰經和三陽經,的病理表現特點包括:

  • 經脈受邪,經氣不利出現的病証,與其循行部位有關。如膀胱經受邪,可在腰背、腋窩、足跟等處疼痛;
  • 經脈特性和該經所屬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如肺經為十二經之首,易受外邪侵襲而致氣機壅塞,故見胸滿,咳喘,氣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狀;
  •  一經受邪常影響其它經脈。如脾經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後作嘔等胃經病証。可見十二經病証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掌握其規律和特點,便可以幫助我們推求出病因病機與病名,更好地指導臨床。
十二經絡的病証
病証 表現 主治
手太陰肺經 胸悶、脹痛、喘咳、呼吸困難、肩背及手臂內側疼痛、咽喉腫痛、怕冷、手心發熱等。 主治胸、肺、喉部疾患,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手陽明大腸經 下頜牙痛、流清鼻涕、鼻衄、喉痛、頸肩部疼痛、上肢外側疼痛、上肢癱瘓。 主治頭面、五官疾患,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足陽明胃經 高熱、鼻衄、面癱、喉痛、頸腫、身體虛弱、胸部疼痛、易飢餓、腹脹、腸鳴、大腿前面疼痛、小便黃。 主治胃腸、精神和五官(頭、面、眼、鼻、口、牙齒)疾患,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足太陰脾經 下肢浮腫、大便稀爛或腹瀉、上腹痛、腹脹、疲倦、四肢沉重感、嘔吐、噯氣、舌痛、黃疸等。 主治下肢及消化疾患如胃痛、腹脹、嘔吐、噯氣、腹瀉、膝股部內側腫脹等。
手少陰心經 心前區疼痛、胸脅肋區痛、咽喉痛、口乾、口渴、目黃、健忘、失眠、癲癇、上肢內側疼痛、掌心發熱等。 主治心、胸、神經性病患,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手太陽小腸經 耳鳴、耳聾、目黃、牙齦及面頰腫、咽喉疼痛、肩胛部疼痛、上肢外後側疼痛。 主治頭頸、五官病証、熱病、神志疾患,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足太陽膀胱經 頭痛、頸痛、癲狂、眼痛、鼻塞流涕、鼻衄、背痛、腰痛、小便短少、遺尿等。 主治頭頸、眼睛、鼻、腰背、神志病証。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足少陰腎經 黃疸、咳嗽、咯血痰、氣喘、心悸、恐慌感、飢餓但不欲進食、腰背部疼痛、腹瀉、小便短少、或無尿、月經不調、遺精、水腫、便秘、下肢冰冷、下肢內後側疼痛。 主治婦科、腎、肺、咽喉病証。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手厥陰心包經 心悸、心前區疼痛、腋下腫脹、癲狂、胸滿悶感、上臂肘關節痙攣、掌心發熱等。 主治心、胸、胃、神志病証。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手少陽三焦經 耳後疼痛、眼外角痛、耳聾、耳鳴、面癱、咽喉腫痛、肩痛、上肢外側部疼痛、小指及次指活動障礙。 主治頭側、耳、眼睛、咽喉、胸脅部病証和熱病。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足少陽膽經 惡寒、發熱、口苦、下頜痛、眼外角痛、胸痛、季肋區疼痛、偏癱、腋下腫、腰骶疼痛、下肢外側疼痛。 主治頭顳位、耳、眼睛、脅肋部疾患及神志病、熱病等。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足厥陰肝經 膝關節疼痛、大腿內側疼痛、遺尿或小便不通、下腹部腫、疝氣、腹瀉、腰痛不能俯仰、胸悶滿、嘔吐等。 主治肝病及婦科疾患,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Like & Share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