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推拿的作用機理
中醫推拿療法源遠流長,歷代相傳,積累了許多臨床經驗。醫師在體表施行特定手法,調節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況,以達治療目的。中醫理論指出,經絡遍佈全身,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聯結人體臟腑、器官、孔竅、皮毛、筋肉、骨骼等。氣血在經絡中運行,使身體整體地聯繫起來。推拿手法刺激體表局部,能通經絡,行氣血,濡筋骨;手法操作的動態訊息,又通過氣血流注全身,調節內臟及其他部位。推拿治病不僅是「以痛為腧」的局部取穴,還根據經絡聯繫關係,循經取穴,從而達到整體調節。如按揉背部,脾俞 (Bl20, 第十一胸椎兩旁 1.5 寸)、胃俞 (Bl21, 第十二胸椎兩旁 1.5 寸) 能健脾和胃;按點合谷 (Li4, 手背拇指 與食指中間) 可止牙痛。
|
十四經絡分布圖 |
中國推拿屬物理刺激。是通過手法引起組織反應,調節神經反射與體液活動,達到治療效果。例如採用摩擦類手法刺激皮膚,可清除衰老上皮細胞,有利汗腺、皮脂腺分泌,增加皮膚光澤和彈性。現代認為推拿有以下作用機理。
調節神經
推拿刺激神經末梢,促進神經抑制或興奮,反射性地引起各種生理反應,從而起到治療作用。調整神經活動,取決於手法輕重與技巧,如按壓絲竹空 (Sj23 , 眉骨梢凹陷處),使眼周圍血管舒張,有助改善視力。
促進血液淋巴循環
用手法在體表持續擠壓,漸進至一定深度,可增快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推拿治療後,血液中的細胞總數增加,吞噬能力增強,血管容積也明顯改變。如椎動脈供血不足型之頸椎病例,手法治療後可緩解症狀。也有人進行狗淋巴實驗發現,推拿使淋巴流動增加 7 倍,所以說推拿對循環不良引起的水腫等有一定的效果,加速靜脈回流,有助消除腫脹或減輕痙攣。
促進血液中活性物改變
實驗證明,慢性頸、肩、腰、腿疼痛患者,血清中內腓肽與 5- 羥色胺量均低於常人。推拿後,患者體內的兩種物質均有增高,上升愈高,疼痛減輕愈明顯。另外,血中兒茶酚胺含量屬反映交感神經興奮的主要指標,推拿使之降低,有助抑制過度活躍的生理狀態。
促進軟組織修復
推拿促進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血流,改善肌肉組織循環,有利損傷修復。人體軟組織疾病,如組織痙攣、黏連、骨關節嵌頓、錯位等,通過推拿的一些整復技巧,都有一定療效。
提高代謝
推拿後淋巴細胞比例升高,紅細胞輕度增加。血清中補體效價、氧需要量、二氧化碳排量、尿量都增加,機體代謝提高,有助免疫抗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