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正常生理現象,是維持生命的重要手段。傳統中醫學認為睡眠--清醒是人體陰陽動靜,對立統一的功能狀態。中醫學運用陰陽變化、營衛運行、心神活動來解釋睡眠過程,形成獨具特色的睡眠生理認識。
晝夜陰陽節律說
隨同日月運轉,自然界處於陰陽消長變化之中。晝夜交替出現,晝屬陽以動為主,夜屬陰以靜為主。人體陰陽活動變化與之相應,嚴格遵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規律,於是就有覺醒與睡眠交替出現,人體陽氣消長出入隨之有日節律表現。平旦時人體陽氣隨外界陽氣的生發由裏外出,人起床活動;日中人體陽氣最隆盛;黃昏陽氣衰減明顯;入夜則陽氣潛藏於內,人就上床休息。《靈樞》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這種陰陽盛衰主導睡眠和覺醒的機制,是由人體陽氣出入運動來決定。
營衛晝夜運行說
按中醫理論,人體之氣遵循特定的路線及時間在體內循環不息地流動。例如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的規律,在每天不同的時段,經氣在每條經脈的流動均有盛衰,醫師稱這概念為「子午流注」,成為重要臨床指導。人體的覺醒睡眠周期是以營氣、衛氣運行為基礎,其中與衛氣最密切。
1. 衛氣運行
衛氣屬陽,有較多功能性的特質,比如負責防禦等。衛氣白晝主要循行於體表陽經之外,夜間主要行於陰經及五臟;一天運行50周次之後,衛氣與營氣相會,再進行第二天的循環。平旦時,衛氣出於目,從膀胱經開始,循行於小腸經、膽經、三焦經、胃經,最後到達大腸經為一周。從日出至日落,衛氣按照這個路線,行於陽經25次,使人體陽氣盛於外,溫煦全身,衛外而為固,覺醒而活動。夜間衛氣循行於陰經及五臟,開始注入腎經,再按心、肺、肝、脾順序周行,使人體臥寐休息。衛氣通過陰陽蹻脈(圖示)的調節,加強陰經和陽經的溝通,同時控制眼睛的開闔。此外,睛明穴(Bl1, 兩眼內角凹陷處),是衛氣出入裏外之點。衛氣循行的晝夜規律,使人體表現睡與醒不同的生理活動。由於衛氣在體內循五臟六腑而行,當五臟六腑任何一個環節之病變,影響衛氣運行,都會導致睡眠問題。衛氣久留於陰就會多睡,衛氣久留於陽就會少睡;假如因心事不寧或病邪干擾,打破衛氣運行規律,影響其入陰,可致少睡或不睡。
 |
 |
陰蹻脈 |
陽蹻脈 |
2. 營氣運行
人體營氣屬陰,是具有營養作用的氣,能轉化為物質。營氣晝夜運行於各經脈中,據《黃帝內經》記載,其循行路線為: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督脈、任脈,再復行於肺經,開始第二天的運行。營氣及衛氣同源,但各行於脈中與脈外,兩種氣的運動形式互相協調平衡,共同促進睡眠與覺醒生理。因此經脈中的營氣運行規律對睡眠覺醒節律亦非常重要。
心神主宰睡眠與覺醒
睡眠與覺醒是以形體動靜為特徵,受心神指使。心主神明,統攝協調五臟,主持一切精神活動。神靜則睡,神動則醒;心安志舒則易睡,情志過激則難睡。心神活動也具有晝夜節律,白天屬陽主動,故神營運於外,人醒而活動;夜晚屬陰主靜,神歸其舍,內藏五臟,人臥而睡覺休息。
總括來說,中醫認為正常的睡眠是人體陰陽和諧協調的結果,陽主導覺醒,陰主導睡眠。發生失眠是由於陽不入陰,引起體內臟腑氣血失衡,心神不寧所致。
經絡流注圖
|
手 |
|
足 |
陰/裏 |
|
陽/表 |
|
陽/表 |
|
陰/裏 |
手 太陰 肺經
3am - 5am (寅時) |
 |
手 陽明 大腸經
5am - 7am (卯時) |
 |
足 陽明 胃經
7am-9am(辰時) |
 |
足 太陰 脾經
9am-11am(巳時) |
|
手 少陰 心經
11am-1pm(午時) |
 |
手 太陽 小腸經
1pm-3pm(未時) |
 |
足 太陽 膀胱經
3pm-5pm(申時) |
 |
足 少陰 腎經
5pm-7pm(酉時) |
|
手 厥陰 心包經
7pm-9pm(戌時) |
 |
手 少陽 三焦經
9pm-11pm(亥時) |
 |
足 少陽 膽經
11pm-1am(子時) |
 |
足 厥陰 肝經
1am-3am(丑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