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中醫看病 > 內科 > 皮膚瘙癢症 > 以中醫觀點看瘙癢性皮膚病
 
以中醫觀點看瘙癢性皮膚病
 

瘙癢是一種皮膚不適感覺,令人不假思索地要搔抓。我們經常出現生理性癢感,例如襪頭、褲頭過緊,在扣帶的地方有微癢,或剃鬚後感到微癢,也可因穿有不良纖維的毛衣後,頸部、腕部感到刺癢等。此外凡皮膚破潰進入癒合期,也可在局部有輕微癢感。這些都不是病。

病理性瘙癢,可以是陣發的、持續的、偶然的,程度有輕有重,劇烈的癢,能使生活、睡眠、精神等受到嚴重影響。

瘙癢是許多皮膚病共有的一種自覺症狀。傳統中醫認為癢感是一種跟風邪密切相關的症狀。患者表現往往像風一樣遊走無定處,此起彼伏,發展較快且範圍較廣。另外「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指出癢感也與心神活動有關,重症者會出現心煩意亂、失眠、易激動等精神症狀。

致癢因素很多,包括風、濕、熱、蟲等客於皮膚肌表,引起皮肉間氣血不和;或由於血虛風燥,肌膚失濡養而成。瘙癢的原因不一,病變的過程不同,癢的情況也就各異。以下是中醫診察癢証的重點:

急性皮膚病的瘙癢,多由風寒、風熱、風濕熱與血熱所致。
風寒証:劇烈瘙癢、怕冷、脈緩。瘙癢往往在遇冷、遇風時加重。
風熱証:劇烈瘙癢,怕冷較輕,同時有怕熱、口渴、脈浮等。瘙癢往往在遇熱時加重。
風濕熱証:劇烈瘙癢,有滲液流水或水泡等。
血熱証:除紅斑、腫脹、風團等皮損外,還伴心煩不安,舌質絳紅等。

血熱証:除紅斑、腫脹、風團等皮損外,還伴心煩不安,舌質絳紅等
血熱証:除紅斑、腫脹、風團等皮損外,還伴心煩不安,舌質絳紅等

慢性皮膚病的瘙癢,除上述表現外,外加有寒、濕、瘀、痰及血虛生風、陰虛生風、陽虛受風、氣虛受風等。
寒証:常由內寒(脾腎陽虛)所致,患者有怕冷、肢體冰冷、腹脹、大便溏薄、腰痛等,或者皮膚形成寒性結節、潰瘍等,而皮疹紅腫、發熱等症狀不明顯。
濕証:多局部劇癢,潮潤濕爛,滲出稀液或不斷出現水泡,向外蔓延擴散,舌苔白膩,脈滑緩。
瘀証:有瘀血表現,例如紫斑、色素沉著、結節等。
痰証:皮損常呈現結節狀、盤狀或為乾性斑片狀。
血虛生風証:瘙癢常泛發全身,癢勢較緩而持續。皮膚乾燥、脫屑,常有血痂,甚或肥厚,舌質淡或有齒痕,脈沉或緩。
陰虛生風:瘙癢往往晚上加重,有咽乾,舌紅少苔,脈細等。
陽虛受風、氣虛受風與內寒瘙癢表現基本相同,患者特別易因季節及環境變化而誘發。

血虛証:皮膚乾燥、脫屑、常有血痂,甚或肥厚
血虛証:皮膚乾燥、脫屑,常有血痂,甚或肥厚

總的來說,中醫的所謂風、寒、濕、熱、瘀、血虛等証候,很多時並非單獨出現的,臨床上經常兼証混合表現,醫師治療用藥時,大都根據情況有所側重而已。只要辨証準確就能達到止癢效果。治療時多採用內服外洗相結合,輕者內服即可,較重者或頑固難愈的,則配以外洗治療。

瘙癢症的發生可有多方面因素,治療時應先消除潛在病因,例如肝病、糖尿病、過敏等,同時避免可能加重的因素,如搔抓、不當清洗、煙酒、濃茶、咖啡及辛辣食物等,再配合適當的止癢藥物治療,情況就會逐漸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