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認識人體臟腑
關於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相互關係的學說
More關於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相互關係的學說
More三焦是中醫特有的概念,在西醫解剖系統中很難找到相應的器官。歷代醫家對三焦的形態和實質眾說紛紜,尚未有完全定論,不過對三焦功能的認識還是一致的。總的來說,三焦主持諸氣,總司人體的氣化和運行水液等。
More在腎的氣化作用下,膀胱適度地開合,自主地排出尿液。膀胱氣化不利,開合失司,則小便不利,甚或癃閉不通;若膀胱失其約束,則小便頻數,甚或尿失禁。
More大腸接收從小腸輸送下來的食物殘渣糟粕,吸收其中的水分後,形成糞便,最後從肛門排出。大腸有病,表現為腹痛、腸鳴、腹瀉、便秘等。
More小腸上接胃,下連大腸,與胃相連接處稱為幽門,與大腸相連接處稱為欄門。中醫認為小腸功能主要包括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
More胃對飲食物的受納、腐熟、通降作用,只有與脾的運化互相配合,才能順利轉化成身體真正需要的水谷精微,以生氣血津液,故中醫稱脾胃為「後天之本」。在病理上,脾失健運,多可影響胃功能,而胃功能受損,亦牽連到脾功能,脾胃諸症常常同時並見。
More中醫的膽負責儲存和分泌由肝臟生成的膽汁。肝膽功能密切相關,若肝的疏泄正常,則膽汁生成充足,排泄通暢,脾胃運化亦趨健旺。
More六腑包括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中醫認為其主要功能特點是「傳化」,即傳導變化之意。飲食物在六腑受納、腐熟、消化、吸收、排泄,處於連續不斷的虛實交替之中。
More肝、心、脾、肺、腎,五臟負責體內主要功能,共同完成複雜的生理活動。這五臟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有著密不可分的生理及病理關係,既相互推動,又相互約束。以下介紹一些重要的五臟活動關係:
More中醫的腎有廣泛的意義,除了調控泌尿系統,還負責生殖、內分泌及神經系統等功能。中醫視腎為體內最重要的臟器,因一切正常生理活動都是在腎精充足的條件下產生的緣故。
More從西醫生理學角度看,肺主要負責體內氣體交換。中醫的肺臟,除了有呼吸功能,更與水液代謝、血液循環、自主神經系統,以及免疫系統有密切關係。
More根據西醫生理學,脾臟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負責儲存及過濾血液,亦是早期身體發育期的造血器官。然而從中醫的角度看,脾並不負責這些功能,中醫脾功能包括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血液凝固,亦與津液代謝有關。
More現代解剖學的心臟,是一個推動血液流動的器官。中醫理論的心頗為不同,心臟代表一個功能系統,除了調節血循環外,還負責維持神經中樞功能。
More中醫肝功能涉及範圍很廣,包括控制中樞神經系統(指大腦及脊髓功能)、植物神經系統(支配內臟、內分泌、腺體等),以及血液循環系統的工作。中醫肝臟亦與視覺有關。
More中醫認為臟腑功能特性及相互關係比解剖結構更為重要,臟腑包含更廣泛的意義和作用。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以包括解剖學中幾個臟器的功能,而一個解剖學臟器的功能亦可能分散在中醫臟腑的幾個臟腑生理功能之中。
More正常生命活動是體內陰陽兩方面保持協調關係,處於動態平衡的結果。中醫運用陰陽概念,來說明人體內各種相輔相成的生理關係。
More中醫腎臟緊密地聯繫各臟腑,共同調控人體生理功能。腎與臟腑的關係,是處於不斷運動變化之中,大家相互滋生、相互制約。藉由五行學說,解釋了這些人體的臟腑生理、病理現象,並指導臨床診斷與治療。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