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 (公元220~581年)
中醫藥學得到全面的發展,在漢代的基礎上,廣泛總結經驗,出現了大量的醫學著作,特別是脈學、針灸學、本草學及方劑學方面。
More中醫藥學得到全面的發展,在漢代的基礎上,廣泛總結經驗,出現了大量的醫學著作,特別是脈學、針灸學、本草學及方劑學方面。
More在這個時期,文化藝術多元化發展,詩詞繪畫,佛教儒學等十分興盛,對醫學發展影響深遠。唐朝政府重視醫療,臨床醫學成為主流,且日趨專科化。另外頻繁地與外來文化交流,也豐富了中醫學內容 。當時已有較完善的教育機構。
More宋朝的改革運動促使醫療體系及相關機構改進,例如設立御藥院以及其他保健或慈善機構等。醫學及科學的著作大量出版,促進知識的普及和提高。醫學校的社會地位提高,儒醫迅速增多亦是促使中醫學發展。宋政府不但注重醫學文獻出版事業,也非常鼓勵醫學研究及實踐,逐形成獨立專科。
More明代醫家繼承金元時代提出的醫學主張,學術流派繼續發展。外科及創傷科有新進展,醫家們主張治療外傷疾病應內、外兼顧。明代有大量本草學及方劑學著作,其中又以個人編著者佔大多數。刊行數量遠較先前歷代為多,內容更豐富詳細。
More清朝溫病學說有進一步發展,已經形成獨立專題。《醫林改錯》糾正了前人關於人體臟腑記載的某些錯誤。清朝考據風氣盛行,不少醫家對重要的古典醫籍進行了大量的考証與注釋工作。西方醫學傳入中國,開始了匯通中西醫的活動。
More中醫學的發展是以典籍註釋為主導;利用前人奠定的基礎為依據,將內容不斷註釋而逐步完善起來的。認識這些發展進程,可深入體會中醫的貢獻及局限性。本節中醫藥發展大事年表,分為七個階段,記載日期、人物/大事、成就: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