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看外科病的成因病機
外科病發病機理,主要是氣血凝滯,營氣不從,經絡阻塞,臟腑功能失調。各種因素可以單獨致病,也可以幾種因素同時作用,所以對每一種外科疾病,甚至對每一位患者的致病原因,都應具體分析,分別對待。
More外科病發病機理,主要是氣血凝滯,營氣不從,經絡阻塞,臟腑功能失調。各種因素可以單獨致病,也可以幾種因素同時作用,所以對每一種外科疾病,甚至對每一位患者的致病原因,都應具體分析,分別對待。
More中醫學認為,臨床上沒有無原因的証候,任何証候都是由於某種原因的影響和作用,使機體產生相應的病態反映。其中內在因素較外在因素更重要,因為只有在機體正氣不足時,外邪才能入侵。
More中醫認識病因,除上述客觀條件外,還通過分析疾病表現來推求病因,依據症狀去了解內在缺憾和發病途徑乃其主要目的,並作為藥物治療的指引,稱為"辨証求因"。
More傳統中醫認為人體受某種致病因素作用後,在發展過程中,會形成特殊病理產物。常見有水濕痰飲和瘀血的情況,這些病理產物形成,達至一定量後,又能直接或間接作用於臟腑組織,引發新的病理改變,產生更多病証,故又屬致病因素之一。
More在中醫病因學範疇內,除了外感六淫及內傷七情,其他必須考慮的因素如體質、生活習慣或意外亦是重要條件。
More不同情緒刺激,對臟腑的影響不一。多數表現為相聯繫的臟腑功能紊亂;如憤怒傷肝,導致血隨氣上湧,出現吐血或昏厥等。思慮傷脾,出現無食欲、腹脹、腹瀉等消化証候。相反,內在臟腑、陰陽、氣血失調,亦可反過來引起精神障礙。如肝陰(血)不足則容易憤怒,心火亢盛則會發狂等。
More中醫將火與熱互稱。它們性質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分別;溫之進一步為熱,熱極為火。火熱病亦有內、外之分;外來的溫熱病邪直接侵襲人體致病;內生火熱邪則通常是臟腑、陰陽、氣血失調,使體內陽氣亢盛而成。
More燥邪性質乾澀,最易消耗體內津液,造成口乾咽燥、口渴、皮膚乾燥或爆裂、毛髮乾旱、小便減少、便秘等。
More濕病常表現額頭昏沉、周身困重,或四肢酸軟沉重等。另外,濕病亦有穢濁分泌,即眼耳口鼻分泌增多、大便稀爛有粘液、婦女白帶過多、皮膚濕疹等現象。
More暑為陽邪,非常炎熱,引起熱証表現,如身熱,煩燥,面紅,口渴等。暑邪容易耗傷津液及氣,它使肌膚孔竅疏鬆,引致出汗並消耗大量水液,而同時氣隨津液泄出,導致氣虛。所以暑傷者,往往可見氣短,疲倦,四肢乏力,口渴,少尿等。
More寒為陰邪,易傷陽氣,身體陽氣受損,就出現陽虛陰盛的寒証;例如外寒侵襲肌膚體表,表現惡寒、頭痛及皮膚蒼白;寒邪直入經絡,引起關節肌肉抽搐、疼痛、四肢冰冷;寒邪停在臟腑如脾胃,則有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
More風是外邪致病的先導,其他如濕、寒、燥邪等,常常依附它而共同侵犯人體。風具升發即向上、向外散發的特性。易於侵犯人體頭面、體表部位。風邪穿透力較強,使皮膚肌肉組織鬆懈,毛孔開張;引起頭痛,出汗,惡風症狀。
More從現代臨床觀察,所謂六淫致病,除氣候因素外,還包括生物(細菌、病毒)、物理、化學等引起的病變在內。此外,某些非外來六淫感染,而是內在臟腑功能失調,產生類似六淫致病的表現,它們也具有六淫致病特點,中醫稱為"內生五邪",包括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內熱)五種病理狀態。
More中醫的致病因素多種多樣,主要包括外在六淫邪氣侵襲及情志內傷。內、外因素相互影響,以陰陽及五行原則去理解展發展變化。
More疾病發生主要有兩種情況,其一為正氣的不足,其二為病邪的過盛,正氣及病邪的衝突解釋了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