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tagged 中醫外科

補益法

補益法用補虛扶正的藥物,使體內氣血充足,以消除各種虛弱現象,恢復人體正氣,助養新肉,促進瘡口早日癒合。

More

內托法

內托法是用透托和補托的藥物,使外科病的毒邪向表淺發展,或是早日液化成膿,使擴散的証候趨於局限化,從而達到膿出毒泄,腫痛消退。

More

中醫外科病的外治法

對於外科疾病,中醫師會應用包括外用藥、手術(主要指切開排膿,烙法和結紮等 ),以及引流、灸法、熏洗等,為中醫外科所獨有的。在臨床上,如果是輕淺小病或某些皮膚疾患,單用外治法即可獲效。

More

和營法

和營法使用調和營血的藥物,使經絡疏通,血脈流暢,從而腫消痛止。瘡瘍雖然與多種原因有關,但其基本病理多為營血不從。因此本法在外科應用廣泛,亦是治療皮膚病的主要方法。

More

行氣法

行氣法使用理氣藥物,使氣機流暢,氣血調和,從而達到消腫、散堅、止痛目的。中醫認為局部腫痛都是氣血凝滯所致,故氣血病理是外科病的重要環節。此外,肝氣郁結是導致許多病的主因,例如甲狀腺肿、乳腺病、乳癌等。因此疏肝解郁是外科常用手法。

More

理濕法

理濕法是指使用燥濕或滲濕的藥物,以化濕通淋,祛除濕邪的治法。外科病中,由濕邪所致者,多夾熱,其次夾風、夾寒。因此理濕法很少單獨使用,而是結合清熱、袪風、散寒來達到治療目的。

More

袪痰法

袪痰法使用鹹寒化痰軟堅藥物,來消散因痰凝而成的腫塊。一般來說,痰不是發病的主要原因,而是多種因素所引起的一種病理產物。因此袪痰法大多是針對發病原因配合其他治法來使用,臨床上分別有疏風化痰、解郁化痰、養營化痰等。

More

溫通法

溫通法是指使用溫經通絡,散寒化痰藥物,驅散寒凝病邪的方法。寒傷臟腑經絡,陽氣溫煦不足。臨床上依病變部位不同,又有溫經通陽、散寒化痰和溫經散寒、祛風化濕的之分。

More

清熱法

清熱法指使用寒涼藥物,使內蘊之熱毒得以清解的方法。外科病所引起的裏熱証,有病因、病位差異,因而藥物作用又有清熱瀉火、清營涼血、清熱解毒和清虛熱之分。

More

通裏法

通裏法利用瀉藥使蓄積在臟腑的毒邪得以泄出,從而除積消滯,逐瘀散結,瀉熱定痛。除了便秘外,患者大多表現胃腹滿悶、腹痛、無胃口、舌苔厚等所謂裏實証。中醫用攻下藥或潤下藥物來處理。

More

解表法

解表法是指使用解肌發汗的藥物,使病邪從汗泄的一種方法。中醫認為體表是抵擋外邪侵入的第一道屏障,主要由肺與膀胱經所主。如果出現表証,可見惡寒、發熱、頭痛、頸項僵梗、肢體疼痛、脈浮、無汗或有汗等。醫師會用辛涼解表藥物或辛溫解表的藥物。

More

外科病其他療法

外科疾病治療時,中醫師常用一些特殊療法,諸如引流法、墊棉法、藥筒拔法、針灸法、熏法、熨法、熱烘療法、滾刺療法、洗滌法等,有助整體療效。

More

外科病辨別腫、痛、癢、膿

中醫認為哪種病菌感染並不重要,它更重視自體發生感染的條件;改變了這些有利病菌生存的條件,即是增加了抵抗力,可以自癒。中醫師對於身體各方面的表現都須加以細察,局部腫、痛、癢、膿、麻木,潰瘍形色等細節提供重要訊息,有助了解整體病情。

More

外科病區分陰陽屬性

陰陽是辨証總綱,是外科疾病施治的總原則。一般認為急性炎症,如癰、癤等多為陽証;而慢性炎症,如無頭疽、流注等多為陰証。陰陽代表了外科疾病中,兩種不同性質、不同發展規律的疾病。治療原則非常不同。

More

中醫外科病內治法

中醫師對於外科病,在施治應用藥物時,會考慮患者體質,不同的致病因素,辨別陰陽以及經絡部位等,來選用具體方法,例如解表、通裏、清熱、溫通、袪痰、理濕、行氣、和營、內托、補益等,以獲得滿意的療效。

More

中醫外科簡介

中醫外科內容廣泛,包含各種感染、乳腺病、甲狀腺病、周圍血管病、皮膚性病、肛病、損傷雜病等等。其不但與西醫外科有概念上的差異,另外在疾病發展認識、治療方面也有獨特之處。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