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方營養學分析,食物是以其所含的蛋白質、卡路里、碳水化合物、維他命等來評估營養價值。而中醫注重食物的性能,古代簡稱為”食性”、”食氣”、”食味”等,即與中藥性能一樣,包括性、味、歸經和升浮沉降等方面特質。
1. |
食物之四氣 |
|
|
|
 |
中式熱茶,味甘苦,
涼性 |
食物的氣或性,與藥性的四氣或四性概念一樣。食性亦是根據食物作用於人體後產生的不同反應歸納出來的,分別為寒、涼、(平)、溫、熱五型。舉例如飲熱茶,初初喝進去的灼熱感會很快消失,繼而在體內產生涼快效應,因此茶是屬於涼性食物。基本上食物分為三大類氣質或性質,即寒或涼性為一類,平性為一類,溫或熱性為一類。食物中平性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更次之。寒涼性質食物多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溫熱性質食物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散寒等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見食物的氣質或性質: |
|
|
|
|
氣或性 |
常見食物種類 |
陰 |
寒 |
竹筍、菊花、苦瓜、蓮藕、馬蹄、粉葛、茭白、勝瓜、甘蔗、番茄、西瓜、香蕉、柚、柿子、桑椹、楊桃、海蜇、海帶、海藻、墨魚、蟹、蟶子、蛤蜊、田螺、豬髓、大豆芽、芽菜、空心菜(通菜)、西洋菜、蒓菜、茨菇、生菜、食鹽、醬油 |
陰 |
涼 |
小米、大麥、小麥、蕎麥、薏苡仁、茄子、青瓜、老黃瓜、冬瓜、絲瓜、白蘿蔔、萵筍、椰菜花、西蘭花、莙薘菜(俗稱牛皮菜或豬乸菜)、芹菜、芥菜、白菜、小棠菜、莧菜、菠菜、油麥菜、芥蘭、菜心、枸杞葉、百合、荷蘭豆(豌豆)、綠豆、梨、甜瓜、蘋果、菠蘿、椰子、草莓、橙、柑橘、枇杷、芒果、木瓜、菱角、茶葉、豆腐、蘑菇、金針菜、鴨蛋、雞蛋白、豬皮、兔肉、響螺、田雞、豆漿、麻油、芝士、乳酪 |
中性 |
平 |
粳米、粟米、芋頭、番薯、馬鈴薯、薺菜、大頭菜、椰菜、胡蘿蔔、節瓜、大豆、紅豆、赤小豆、花生、腰果、開心果、蓮子、黑芝麻、向日葵子、梅子、無花果、葡萄、檸檬、橄欖、李子、黑木耳、雪耳、香菇、海蝦、鯉魚、泥鰍、水魚(鱉)、豬肉、鵝肉、鴨肉、鰻魚、鵪鶉、蠔、牛肉、蜂蜜、蜂乳、牛奶、雞蛋黃、鴿蛋、鵪鶉蛋、冰糖 |
陽 |
溫 |
芫荽、韭菜、洋蔥、大蔥、蘆筍、甜椒、刀豆、陳皮、香花菜(青薄荷)、茼蒿菜、石榴、杏、桃、櫻桃、楊梅、荔枝、龍眼、栗子、南瓜、高粱、糯米、棗、核桃、松子、鹿肉、禾花雀、麻雀、淡菜、鱔、蚶、鱅魚、鰱魚、鯇魚、鮑魚、帶魚、黃魚、龍蝦、淡水蝦、海參、雞肉、羊肉、豬肝、豬肚、火腿、羊奶、鵝蛋、麻雀蛋、麥芽糖、蔗糖、小茴香、大蒜、生薑、青蔥、花椒、八角、肉豆蔻、佛手、山楂、玫瑰花、桂花、茉莉花、煙、酒、醋、咖啡、菜油 |
陽 |
熱 |
胡椒、肉桂、乾薑、辣椒、芥子 |
|
|
|
|
 |
薑味辛,溫性及趨向升浮 |
認識食物的氣質或性質很有用,不同性質的食物對身體有不同影響;例如風濕關節炎病患者,在寒冷的冬天特別感到四肢關節疼痛不適,這時進吃一些溫熱食物對舒緩不適很有幫助。又或者對於一些患熱性皮膚疹的人,在炎熱環境會非常辛苦,若適當地進吃寒涼食物亦有助緩解。
其實要平衡日常飲食,可以簡單地根據食物的陰陽屬性來達到。吃陰性食物會產生寒涼效應,舒緩煩躁、大汗、便秘、小便減少色黃等興奮表現。而進吃陽性食物就會產生溫熱效應,舒緩無食慾、精神萎靡、怕冷等代謝功能低下表現。因此平日適當地選擇食物可以改善身體素質。
決定食物陰陽屬性有以下要點: |
|
|
|
 |
生長在地面或陽光充足的地方,多偏陽; |
 |
生長在地下或暗處陽光不足的地方,多偏陰; |
 |
軟、濕、冷多屬陰; |
 |
硬、乾、熱多屬陽。 |
|
|
|
2. |
食物之五味 |
|
|
|
 |
豆腐味甘,涼性
及趨向沉降
|
食物的味,即是食物的具體口感味覺,亦是性質抽象的概念。概括為酸、苦、甘、辛、鹹五類。與藥物性味作用相一致。中醫認為平日均衡地進吃各種味性食物,就會更易得到滿足,因而減少不良的暴飲暴吃習慣。 |
|
|
|
中醫認為食味會產生特殊作用,並促進相關的臟腑功能: |
|
味性 |
受惠臟腑 |
所具的特殊作用 |
代表食物 |
辛 |
肺–大腸 |
發散、行氣、行血、健胃 |
生薑、洋蔥、大蔥、青蔥、花椒、大蒜、芹菜、芫荽、韭菜、茴香、香花葉、白蘿蔔、辣椒、甜椒、大頭菜、芋頭、芥菜、小棠菜、肉桂、陳皮、佛手、金柑、芥子、酒 |
甘 |
脾–胃 |
滋補、緩急、潤燥 |
蜂蜜、大棗、香菇、芋頭、番薯、馬鈴薯、南瓜、胡蘿蔔、芋頭、豌豆、大豆、米、麥、黑豆、糯米、粟米、甘蔗、花生、牛奶、蘋果、梨、櫻桃、栗子、葡萄、蓮子、龍眼肉、鯉魚、鮑魚 |
酸 |
肝–膽 |
收斂、固澀、止瀉 |
檸檬、番茄、菠蘿、蘋果、草莓、木瓜、梨、枇杷、橙、柑橘、桃子、山楂、橄欖、石榴、梅、柚、芒果、李子、醋、蜂乳、葡萄、红目鳟、馬齒莧、赤小豆、荔枝、佛手 |
苦 |
心–小腸 |
泄降、清熱、燥濕、健胃 |
苦瓜、油麥菜、酒、醋、荷葉、茶葉、大頭菜、杏仁、百合、白果、李仁、李仁、桃仁、海藻、豬肝、佛手、茨菇、槐花、蘆筍、咖啡 |
鹹 |
腎–膀胱 |
軟堅、散結、潤下、養血 |
莧菜、小米、大麥、紫菜、海蜇、海藻、海帶、蛤蜊、蝦、蟹、海參、田螺、豬肉、豬髓、豬血、豬內臟、蠔、蟶子、淡菜、火腿、鴿蛋、鮑魚、鴨肉、烏賊魚 |
|
|
|
|
 |
薏苡仁味甘淡,涼性 及趨向沉降
|
同一種食物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味;舉例如青瓜具有甘及淡味。淡味是以上五味以外的味性,也即沒有明顯的味性。淡味食物有利尿滲濕作用,薏苡仁、冬瓜、茯苓為最佳的例子。除此之外,中醫還將一些有特殊“嗅味”的食物概括為“芳香”類,食物品種以水果蔬菜居多,包括橘、柑、佛手、芫荽、香椿、茴香等。芳香性食物一般具有醒脾、開胃、行氣、化濕、化濁、辟穢、爽神、開竅等作用。 |
3. |
食物的升、浮、沉、降性能 |
|
|
|
食物作用於人體有一定的趨向和規律,中醫界定為升、浮、沉、降四方面。 |
|
|
|
性能 |
趨向 |
具有作用 |
代表食物 |
與其他食性的關係 |
浮 |
向外 |
發汗散熱 |
薑 |
溫熱、辛甘
淡食物屬此類 |
升 |
向上 |
止瀉、防止肛脫或臟腑下垂 |
酒 |
沉 |
向裹 |
抑制腸蠕動、解除腹脹 |
醋 |
寒涼,酸苦
鹹食物屬此類 |
降 |
向下 |
制止嘔吐、打嗝、喘咳 |
鹽 |
|
|
|
|
|
|
|
|
食物的氣、味與其陰陽屬性決定食物作用趨向。凡食性溫熱、食味辛甘淡的食物,其屬性為陽,其作用趨向多為升浮(如薑、蒜、花椒等);凡食性寒涼、食味酸苦鹹的食物,其屬性為陰,其作用趨向多為沉降(如杏仁、梅子、蓮子、冬瓜等)。從質地而言,花、葉及質輕的食物大都是升浮的。果實、種子及質重食物大都沉降。不過亦有很多例外。食物的這些規律及性質都可利用烹調來改變。 |
|
|
|
 |
蜂蜜甘平,能補中潤燥,緩急解毒,降壓
通便
|
另外兩個常用來形容食物特質的名詞為”潤滑”及”固澀”。潤滑食物推動胃腸蠕動及滋陰潤燥,可以緩解便秘及乾燥等症狀,舉例食物有蜂蜜、香蕉、雪耳、牛奶等。相反,固澀食物有抗滑脫作用,用來緩解腹瀉及遺精等症狀,舉例食物有烏梅、芡實、蓮子、石榴等。 |
References
English References: |
1. |
Chinese System of Food Cures Prevention & Remedies by Henry C. Lu.Sterling Publishing Co., Inc. 1986. |
2. |
The Tao of Food, Richard Craze and Ronifjay, 1999 Godsfield Press. |
3. |
Chinese Food: a Holistic Therapy by Tom Neuhaus, www.hopedance.org |
4. |
Medicinal Food in China by Junshi Chen, M.D. http://newcenturynutrition.com |
5. |
Cooling the Summer with Food: An Introduction to Medicinal Foods by Yanfang Wang, M.D., Ph.D. http://newcenturynutrition.com |
|
|
中文參考﹕ |
1. |
党毅,中醫營養食療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
2. |
Dang Yi, Peng Yong, Li Wenkui, Chinese Functional Food, New World Press, 1999 |
3. |
Dang Yi, Wang Huizhu, Peng Yong, Chinese Health Tea, New World Press, 1999. |
4. |
羅元愷主編,中醫婦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
5. |
史宇廣,單書健主編,小兒腹瀉專集,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8 |
6. |
唐.孫思邈撰,備急千金要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1955 |
7. |
元.忽思慧撰,劉玉書點校,飲膳正要,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 |
8. |
高學敏,中藥學,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0 |
9. |
冷方南等主編,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
10. |
党毅,吃五穀更健康,第一版,臺灣:元氣齋出版社,1994 |
|
|
Written By: |
Dang Yi (黨毅) MD PhD |
Professor,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Visiting Professor, Middlesex |
University, London, UK; Vice Director, Gourmet Food Institute of Health Care and Nutrition of Beijing, PRC. |
|
Editors: |
Raka Dewan,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Holdings Ltd. |
Rose Tse,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Holdings Ltd. |
Lik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