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世界事物並非獨立分離的,而是處於相互和諧狀態。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的關係及規律有獨特的見解;他們以一個整體觀來認識世界,更創立陰陽、五行理論去解釋各種複雜現象。而人類是一個有機整
![]() |
搭脈 |
體,屬於自然界的一份子;因此一定受外界環境氣候所影響,相應地也會根據需要,產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應。舉例如不同季節,身體脈搏現象,包括節奏、速度、搏動量、張力方面都有轉變。春天偏向弦脈,脈管張力增加;夏天偏向洪脈,脈勢盛大驟來驟去;秋天偏向浮脈,手指輕按皮膚表面即能清楚觸到搏動;冬天偏向沉脈,輕按不明顯,要重按才能感到脈動起伏。一般在辨症時,中醫師都會考慮到這些因素。另外有關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變化都有季節性;春天好發溫病;夏天易中暑;秋天有燥症;冬天有凍傷。
![]() |
1330AD 出版的《膳食正要》插圖說明 |
同樣地,中醫會順從春、夏、秋、冬四季的陰陽消長規律,來適應一年中寒熱溫涼的氣候變化。中國人普遍相信進補調養,飲食習慣亦注重自然規律。調節飲食是保持健康長壽最基本方法。根據中醫理論,人體只要始終調整在陰陽相對平衡狀態中,就可以預防和減少疾病。根據季節特點,結合個人的體質、食物或藥物的性味等,實行合理調配飲食;可以增進人體對外界的適應力,達到調整陰陽,恢復內在動態平衡的目的。
中醫季節飲食保健,是根據中醫有關”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的原則制定的。所謂”春夏養陰、秋冬養陽”,是由於春夏季人體陽氣都充實於體表,體內的陽氣卻顯得不足需要補給;秋冬氣候乾燥寒冷,故須滋陰防燥,並貯存能量為來季作好準備。
中醫對四季所提倡的飲食指導
![]() |
春天食物: 山藥、筍及冬菇 |
春季養生之道突出一個”生”字。春天是萬物生長,陽氣初生的時節。中醫認為,為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此時應該扶助陽氣,增強抵禦以風邪為主的外邪入侵。所以在飲食上可適當地進食溫補陽氣的食品,減少生冷黏滑食物。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臟與春天相適應,酸味食物入肝,若多食會使偏亢的肝氣更旺,並繼而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所以食物性味宜少酸增甜,多食甜以補助脾胃;適合的食物有:麥、棗、山藥、豆豉、花生、蔥、香菜、芹菜、萵苣、菠菜或芥菜等。
![]() |
夏天食物:冬瓜, 番茄及蓮藕 |
夏季養生之道突出一個”長”字。夏季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多雨水,使萬物生機茂盛。中醫認為此時人體陽氣向外,陰氣潛伏在內裏;其主要表現為氣血相應地旺盛,並且活躍於體表,使汗液排泄增加,功能活動加強,精力充沛。夏季飲食調養是有必要的,一方面代謝增強使營養消耗增加,另外由於食慾減低及消化吸收不良,又限制了正常的攝取;所以很易引起代謝紊亂。飲食方面除應補充營養及水份外,食物性味宜適當地 少苦增辛 ,少吃熱性食物如羊肉等,以避免與夏季相適應的心臟亢奮。同時亦忌食過量的生冷,以溫食為宜,否則容易損害陽氣。此時濕邪及暑熱經常困擾,容易引起出汗,口渴,煩躁,身重疲憊,無食慾,額頭沈重等。適當地進食清淡應時之蔬果可以解渴消暑,清熱利濕,如西瓜、苦瓜、桃、草莓、蕃茄、綠豆、黃瓜、冬瓜、南瓜、薑、蓮藕、蓮子、薏苡仁、山藥為佳品。
![]() |
秋天食物: 菠蘿, 梨及雪耳
|
秋季養生之道突出一個”收”字。秋天氣候涼爽乾燥,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此時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的代謝也開始陽消陰長地過渡。中醫認為秋天應防燥護陰;因為氣候乾燥,容易出現口乾咽燥,皮膚粗糙,流鼻血,脫髮,或偶爾有便秘的燥象,故飲食應以滋陰為主。合適食物有芝麻、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甘蔗、百合、雪耳等柔潤食物。肺臟是人體與外界大氣交換的場所,最易受秋燥損害,食物性味宜少辛辣增酸;盡可能少食蔥、薑、蒜、肉桂等辛味之品,多進食一些酸味蔬果如蘋果、柚子、檸檬、山楂等,都可以滋養肺臟。
冬三月
![]() |
冬天食物:木耳、紅棗及胡桃 |
冬季養生之道突出一個”藏”字。冬季氣候寒冷,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萬物以冬眠狀態來養精蓄銳,並為來春作好準備。人體的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冬季飲食對正常人來說,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即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熱,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如羊肉、鵝、鴨、核桃、栗子、籮蔔、木耳等。為避免維生素缺乏,亦應多食新鮮蔬菜。冬天與腎臟相適應,腎臟的收攝功能促進能量蓄備。食物性味方面少鹹增苦,可以減輕腎臟的負擔。冬季亦是進補的時機,由於身體代謝較緩,營養物容易積存,選擇具有不同功能的食物,或在膳食中適當地加入藥材,增強臟腑功能或補充不足,可提高抗病能力。
以上四季飲食養生原則是根據經驗所得;細節可能與其他原則有異。這是由於食物與外界影響對人體有不同的沖擊;食物消化後,會成為自身的一部份,但外界影響卻持續地存在。基本上古時中醫的飲食哲學是,注重食物的來源,以應時及土產為主。現今西式飲食不健康的主要原因為,太多數並非天然的,而是工業加工食物。天然、土產及無化學成份食品是重要選擇原則。
參考
1. | Chinese System of Food Cures Prevention & Remedies by Henry C. Lu.Sterling Publishing Co., Inc. 1986. |
2. | 張恩勤主編, 《中醫基礎理論》上冊, 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0. Basic Theory of TCM (I) by Zhang Enqin. Publishing House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1990. |
3. | 方羽主編《四季養生叢書.春季養生》,科圖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Seasonal Health Perservation Series-Health Perservation in Spring, HK Ke Hua Books Publishing Co. Ltd. 2001-11. |
4. | 方羽主編《四季養生叢書.夏季養生》,科圖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Seasonal Health Perservation Series-Health Perservation in Summer, HK Ke Hua Books Publishing Co. Ltd. 2001-11. |
5. | 方羽主編《四季養生叢書.秋季養生》,科圖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Seasonal Health Perservation Series – Health Perservation in Autumn, HK Ke Hua Books Publishing Co. Ltd. 2001-11. |
6. | 方羽主編《四季養生叢書.冬季養生》,科圖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Seasonal Health Perservation Series – Health Perservation in Winter, HK Ke Hua Books Publishing Co. Ltd. 2001-11. |
Written By: |
Dang Yi (黨毅) MD PhD |
Professor,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Visiting Professor, Middlesex |
University, London, UK; Vice Director, Gourmet Food Institute of Health Care and Nutrition of Beijing, PRC. |
Editors: |
Angela Collingwood MSN,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Holdings Ltd. |
Raka Dewan,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Holdings Ltd. |
Rose Tse,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Holdings Ltd. |
Special thanks to Elpidio Talens Juan for helping with article grap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