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的應用歷史悠久,中醫藥對其性味、功效和用途都有明確記載。甘蔗是一種具有多重功效的食材,但需根據個人情況適量食用。注意禁忌,才能充分發揮效益。
鮮食的甘蔗屬果蔗,具有莖脆、汁多、清甜,纖維較少特性,適宜直接嚼食或榨汁。常見的有兩類:
- 竹蔗在中國南方多見,其皮薄、肉嫩,中醫認為清熱效果佳。
- 紅皮果蔗,其皮色紅褐,口感爽脆,民間用於潤燥。
性味歸經
主要效益
甘蔗的甘味能補益脾胃,寒性則清熱生津,特別適用於熱病傷津或陰虛內熱症。
- 清熱生津:甘蔗汁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常用於熱病傷津,如發燒後口乾舌燥、煩渴等症狀。夏季高溫中暑時,飲甘蔗汁可快體液回充。
- 潤燥止咳:甘蔗潤肺止咳,適用於肺燥咳嗽、咽喉乾燥等。更可與梨、百合等搭配,增強潤肺效果。
- 和胃止嘔:甘蔗汁調和胃氣,緩解胃熱引起的嘔吐或消化不良。《本草綱目》記載,甘蔗汁能和中下氣,止嘔吐。
- 利尿通便:甘蔗含大量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其利尿作用也有助於消除水腫。
甘蔗日常應用
- 榨汁:鮮甘蔗汁可生飲或溫熱飲用,亦可搭配其他食材如梨、馬蹄等。
- 新鮮蔗汁清熱解暑,或緩解口乾症狀。
- 蔗汁加入數滴生薑汁,有止嘔作用,適用於妊娠嘔吐。
- 甘蔗加梨汁,潤肺止咳,適合乾咳。
- 甘蔗加馬蹄汁(荸薺),清熱解毒,用於咽喉腫痛。
- 甘蔗加茅根汁,利尿消腫,適合濕熱引起的小便不利。
- 生食:生啃甘蔗,有助清潔口腔,保健牙齒。
- 入菜:甘蔗入湯或燉品中,如羊肉煲,可平衡食材的熱性。
- 熬製:甘蔗可以熬製成蔗糖、紅糖、黑糖等產品,中醫認為熬製後成品從「清熱」轉為「溫補」特性。
- 外用:甘蔗渣可外敷,用於輕微燙傷或皮膚炎症(需消毒處理)。
注意事項
以下情況必須慎用甘蔗:
- 脾胃虛寒:甘蔗性寒,脾胃虛弱或容易腹瀉的人不宜過量。
- 陰虛火旺:表現口乾舌燥、便秘,少用紅糖/黑糖,避免加重熱症。
- 糖尿病患:甘蔗含糖量高,血糖控制不佳者避免大量攝入。
- 霉變甘蔗:霉變的甘蔗可產生毒素,食用後會導致中毒,需注意。
甘蔗熬製前後的性味變化

手工黑糖
中醫認為甘蔗(生用)性寒,清熱生津,適合陰虛火旺、暑熱傷津,例如夏季解暑飲用,或搭配梨汁治燥咳。熬製後(紅糖/黑糖),因加熱去其寒性,轉溫性,增強了補益作用。
- 紅糖:具有補血、溫經、緩急止痛功效,如薑糖水舒緩宮寒腹痛。
- 黑糖:溫補力更強,適合重度虛寒,如產後調理用黑糖補血活血。
- 白糖:屬精製後的產品,性味平淡,僅用於調味。
甘蔗食療
五汁飲是經典的食療方,由五種鮮果蔬汁液組成,具有清熱生津、潤燥止渴的功效,特別適合用於熱病傷津、肺燥咳嗽、口乾咽痛等症狀。傳統五汁飲配方包括以下五種:
- 梨汁,清肺潤燥
- 馬蹄汁,清熱解毒
- 鮮蘆根汁,生津止渴
- 麥冬汁,養陰潤肺
- 鮮藕汁,涼血止血
若某些材料不易取得,可改為甘蔗汁、西瓜汁、鮮橙汁等,只需符合「清熱生津」的原則。
傳統做法:選取梨、馬蹄、鮮蘆根、麥冬、鮮藕各適量。榨汁混合,稍加溫飲用,不宜煮沸,以免破壞有效成分。

竹蔗茅根
簡易版:梨汁、甘蔗汁、馬蹄汁、蘆根水、少量蜂蜜。
五汁飲功效
- 清熱生津,適用於發燒、中暑後的口乾舌燥、煩渴。
- 潤肺止咳,緩解乾咳、咽喉乾癢。
- 養陰潤燥,改善陰虛火旺情況,如熬夜、更年期潮熱。
- 利尿解毒,協輔助代謝體內熱毒,緩解小便短赤。
五汁飲適用症
- 外感熱病後,如感冒發燒後,有口乾、舌紅少津等。
- 肺燥咳嗽,乾咳少痰、咽喉乾痛。
- 夏季暑熱耗傷津液,例如中暑、汗多脫水。
- 糖尿病初期,表現陰虛口渴,但需控制血糖。